央廣網北京11月22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眼下,正值秋糧集中上市的時節,而此時農戶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如何安全儲糧、如何提高收益。
在內蒙古通遼市,一種名為“糧食銀行”的儲糧、銷售模式逐漸開展起來。農戶可以像存錢一樣把糧食存進“糧食銀行”,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取糧,也可以隨時變現,甚至可以用糧食換回農資產品。這種“糧食銀行”深受農戶的歡迎。
把糧食存入“糧食銀行” 既可保質又能保價
連日來,內蒙古各地的糧食收購企業紛紛開倉,部分農民趁著天氣晴好的有利時機,抓緊售糧。家住產糧大縣的通遼市開魯縣遼富村農民王強告訴記者,秋收一結束,他就把家里20畝地打的3萬多斤玉米全部運到糧食收購站進行銷售。
王強:我認為糧價還可以。現在水分還高,糧質還好,我認為現在賣也可以了。
不過,像王強這樣,早早就把糧食賣掉的農民還在少數。他們村大部分農民總覺得還應該再觀望觀望。觀望價格,是一種期待,更是一個技術活。到底什么時候賣糧最劃算?什么時候賣糧能錯開“高峰”,避免危險?這些問題沒有人能給出有把握的回答。
除了賣糧時機的把握,農民留著糧食不賣,還要解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收儲糧食。雖然大家都掌握一些儲糧技巧,但自家的收儲條件一般都比較簡陋,特別是一些“地趴糧”,如果處理不好,就有發霉變質的危險。
為解決農民儲糧和售糧的難題,今年,內蒙古多地都開展了“糧食銀行”業務。一大早,通遼市開魯縣東風鎮的種糧大戶劉林就來到中糧貿易開魯糧庫,秋收一結束,他就把自己家的1800噸玉米存到了“糧食銀行”。劉林說,糧食銀行業務解決了農民儲糧和售糧的難題,讓農民沒有了后顧之憂。
劉林:這糧食放到糧庫有幾點好處。第一個是不用個人保存了,減去擔心這些糧食霉變了、損失了,什么雞刨狗蹬的這些事兒都免掉了。價格方面也比較靈活,你可以根據市場行情隨時隨地去糧庫來結算。
農民可隨時提取、折現 為農民賣糧打開新途徑
記者看到,在“糧食銀行”存糧,和在銀行存錢一樣簡單,經過吸糧機抽樣、過磅稱重后,農民的糧食就被存進了糧庫,接著,工作人員會把一本“糧食存折”送到農民手里。
中糧貿易開魯糧庫倉儲部副部長李偉告訴機記者,“糧食銀行”具有存取自由、保值增值等特點。和銀行存款相似,一級玉米每公斤定期一年的利息是0.1元。農民可以拿著“糧食存折”隨時支取自己存在銀行的糧食,也可以把糧食經營權讓渡給銀行,然后按照市場價換取現金,也可以兌換成農資商品和生活用品。
李偉:“糧食銀行”采取市場化運作,同時為農民解決儲糧難題。現在,農戶可以憑我們糧庫開的糧食存折,隨時的提取、折現,這也是一種新型的糧食經營方式。農戶走進“糧食銀行”就好像走進了商業銀行的儲蓄所一樣。只不過存取的內容變了,原來是存現金,現在變成了糧食。
除了為農民提供可以自由結算的“糧食存折”,“糧食銀行”還可以為農戶提供烘干、倉儲等服務,農民不用擔心存進銀行的糧食會變質發霉,也省去了翻糧的體力活。同時,有關部門還建立了“糧食銀行+”的服務體系,為農戶提供玉米籽粒直收、短途運輸等業務服務。中糧貿易開魯糧庫倉儲部副部長李偉說,未來,糧食銀行還會推出更加完善的服務,為農民賣糧打開一條新途徑。
李偉:“糧食銀行”這一塊兒,我們從去年10月1日開始,到今年累計做了12萬噸。預計我們今年要完成15萬噸。
逐步制定行業標準和監管辦法 保障農民存糧安全
為了更好的引導農牧民科學售糧,各地正在積極采取多種方式宣傳國家政策,讓農民多觀察市場,隨時了解價格行情。“糧食銀行”還將建立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設置行業標準和監管辦法,使其有章可循、規范運作、健康發展。
通遼市政府副市長趙長青:要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和特殊情況收購應急預案。對產量、購銷存量評估到村,對收購任務要落實到企業。農民有多少糧、企業能收多少、農民自留多少、代烘代儲多少,都要有具體工作措施,做到心中有數,未雨綢繆。讓農民安全儲糧,努力改變“地趴式”存糧方式,減少糧食產后減損。
“糧食銀行”發展兩年來,在農村已逐漸贏得市場。但是,少數地區也出現了私人糧食企業建立“糧食銀行”,蒙騙農民的情況。對此,內蒙古各地明確,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對坑農害農現象予以堅決打擊。
通遼市政府副市長趙長青:工商、糧食及質監部門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規范糧食經紀人的收購方式,對收購過程中抬水、降價等各類坑農害農行為嚴厲處罰。對“打白條”、拖欠糧款的收購企業加大處罰力度,并列入黑名單。在農民集中售糧期間,提供便捷服務,維護收購秩序,并開設農民運糧車輛綠色通道,方便農民售糧。
[責任編輯:王肖軍 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