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15日消息(記者李偉民)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眼下,“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正在北京舉行,為了更好凝聚共識,推進合作,中國將高峰論壇主題設定為“加強國際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實現共贏發展”。
在昨天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記者在會場聆聽了習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講。在習近平主席的演講中,透露出了哪些和農民利益相關的內容?借助“一帶一路”的發展,農民能夠從哪些方面獲益呢?
“一帶一路”發展為旅游帶來機會
在昨天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提到,“未來,在文化、體育、衛生領域,要創新合作模式,推動務實項目。要用好歷史文化遺產,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旅游產品和遺產保護。”
根據國家旅游局的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國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送1.5億人次的中國游客和超過2000億美元的旅游消費,同時還將吸引沿線國家8500萬人次來華旅游,拉動旅游消費約1100億美元。
國內各地也借此開啟了“一帶一路”旅游熱,比如吉林省出臺東部綠色轉型發展區總體規劃,主動融入“一帶一路”規劃;青海湖畔騎行、青海湖邊住宿、感受大漠日落日出、穿越大西北無人區等特色體驗。14日,智利總統巴切萊特在開幕式后的高級別全體會議上的發言中就提到,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更好地實現市場開放,促進貿易、旅游的發展。
旅游業的輻射能力是巨大的,特色游、農家游等方式相信都會成為吸引游客的方式,給農戶帶來收入。
借助“一帶一路” 農業也將大有可為
習近平主席在發言中提到,“我們要踐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強生態環保合作,建設生態文明,共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曾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農業可持續性問題十分突出,糧食安全存在隱患,農業貢獻了GDP的8.7%,卻消耗了79.6%的水資源。因此,我國的不少農業新技術、新產品獲得了沿線國家的青睞。在塔吉克斯坦,用河南棉花種子種植的棉花達5.7萬公頃,占該國棉花種植面積的30%。據中國駐布隆迪大使館政務參贊孫健介紹,來自中國的水稻品種具有穩產、高產的特點,可以幫助布隆迪補齊糧食缺口,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業難題。14日,埃塞俄比亞總理海爾馬里亞姆就在開幕式后的高級別全體會議上表示,愿意在倡議框架下在經貿、投資、產能、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積極與中國開展更廣泛的合作,開發本國發展潛力。
除了中國農業有機會走出國門,國外的新技術也會更加便利地惠及國內的農民朋友。比如瑞士駐華大使戴尚賢表示,瑞士在農業方面的經驗和專長也可以很好地滿足中國新成長的職業農民轉型的需要。而借助于“一帶一路”各國在科技等方面的合作,相信也會誕生更多惠及中外的全新成果和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