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11日消息(記者張子亞 韓曉 福建臺黃穎)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在農村,貧困戶要想脫貧,首先就是要有足夠的資金。但是,現如今貧困戶貸款難的問題,已經成為長期制約農民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重要瓶頸。怎么才能創新金融扶貧模式,讓貧困戶無風險地增加收入,成了很多地方頭疼的問題。
經過幾年的摸索,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創新推出了合作服務、承包管理、信托分紅三種金融扶貧模式,實現了扶貧小額貸款在農村全覆蓋,讓勞動力強的農戶有發展機會,讓勞動力弱的家庭有辦法增收。
50歲的鄭貴生是福建省屏南縣棠口鄉貴溪村的貧困戶,他的父母和妻子都得了重病,他耕種的4畝地,一年純收入只有一萬元,難以負擔沉重的醫藥費,全家人日子過得緊巴巴:
鄭貴生:我還是老房子,沒蓋新的房子,家里條件困難,三個病人你有什么辦法。
貴溪村和本地的一家蘭花基地合作種植蘭花,企業提供技術和銷路,政府還有貼息貸款,所以村里很多人的積極性都很高。看到大家收益不錯,鄭貴生也想加入進來,可他擔心自己沒有本錢,身體又變成這樣,即使政府給貸了款,也怕將來沒有能力償還。村主任鄭福交:
鄭福交:他想貸款,這邊貸款政府扶持力度那么大,他這個人非常本分,就是怕如果貸款貸出來,萬一收入不行了,他就考慮的太多。
為了幫助鄭貴生脫貧,村干部答應先幫忙找和村里合作的基地老板,商量下怎樣能最大程度降低鄭貴生的風險。經過協商,鄭貴生可以先到蘭花基地打工,每月給他發工資,他貸款的5萬元投入基地,算是入股企業,企業向他支付每年24%的分紅,扣除利息,再加上縣里2500元的貸款貼息,這樣的話,鄭貴生每年就可以獲得超過1萬元的分紅。
鄭貴生:那肯定高興了,我種菜一年才一萬,這邊給我補一萬,醫療費負擔就可以減輕了。
像鄭貴生這樣的脫貧方式,在屏南縣已經見怪不怪。合作社擔保貧困戶小額貸款,貧困戶入股企業,企業帶動貧困戶脫貧的這套模式,屏南縣的干部稱之為“信托分紅”模式,這是屏南縣在全國金融扶貧領域的首創。這種模式下,通過資金、土地等信托管理,勞動力弱的家庭戶年均增收在5000元以上。屏南縣扶貧班主任胡小青:
胡小青:一個企業帶五六戶、十來戶,本身就跟企業的經營項目連在一起的,應該講有一種互惠互利的基礎,企業做貢獻也承擔社會責任。我們也可以通過政府政策鼓勵扶持企業,讓企業帶動貧困戶。
胡小青說,在這種模式之前,大家可是走了不少彎路,十幾年前,為了幫農民脫貧,縣里發展大家發展土雞產業,可雞養大了卻沒有銷路,許多農民干脆把雞都搬到了政府大院,一時間,機關干部只好放下手頭工作,成了土雞推銷員。那一次的尷尬經歷讓大家知道,扶貧,政府還真不能大包大攬,扶貧要依托市場,才能找到根本出路。
從那之后,屏南縣扶貧辦的工作人員跑遍了所有的村落,不僅了解誰家貧困,更摸清了當地產業發展的整體情況。
胡小青:鄉里面結對幫扶的干部,都有這樣的聯系,只有去了解情況,深入企業合作社,才會找到對接的項目。
對村里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屏南縣將他們與企業聯結,盡可能減少他們的風險,而對村里其它致富能力較強的貧困戶,平南村還量身定制了承包管理的金融扶貧模式。
蘇玲瓏以前是平南縣長橋鎮高西村的一名水稻種植戶,那時,她的一年收入不到4000元,日子過得很拮據。在鎮村干部的鼓動下,蘇玲瓏開始嘗試種植茶樹菇、猴頭菇,但種菇的前期投入讓蘇玲瓏感到頭疼,關鍵時刻,長橋鎮種植合作社出面擔保,協調銀行部門放貸,解決了蘇玲瓏的燃眉之急。
蘇玲瓏:銀行給我扶貧貸款十萬塊,投入猴頭菇,一年收入大概有兩三萬。
高西村的合作社是由90多名村民組成,其中貧困戶20多戶,主要是幫助農戶發展茶樹菇和猴頭菇種植。長橋鎮黨委副書記葉兆胡介紹說,合作社沒成立之前,高西村的種植戶們都是各自為陣,菇產量不高。合作社成立以后,出資給農戶建設了標準化菇房,提供貸款擔保,把菇房承包給村民,統一技術指導,整合營銷。長橋鎮黨委副書記葉兆胡:
葉兆胡:我們想通過合作社,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第二個,把現有的政策融合起來,扶持農民發展生產,切實解決產業的轉型升級和農民的收入問題。
合作社發起人何韻輝說,承包管理后,每個菌包產量可以達到原來的兩倍,種植成本也大大減少,不僅如此,種植戶們多要面對的市場風險也大大降低了。
何韻輝:近段時間,別的菇價格就跌得很多,茶樹菇就很堅挺,現在價格低,我們就不往市場投,全部烘干,可以保持在每斤3.2元,如果按往年沒有這樣,也是1.7元、1.5元左右。
屏南縣扶貧辦主任胡小青介紹,為降低信貸風險,他們通過農戶出資、財政扶持和社會資助等渠道,籌集1600萬元資金建立擔保貸款風險金,推介的擔保貸款全部回收。接下來,屏南縣財政還將每年預算安排精準扶貧專項資金400萬元、爭取信貸資金5000萬元,創新形式,將每分錢用在幫扶的刀刃上。
胡小青:金融扶貧一定要站在政策扶持的角度去扶持貧困戶,站在市場發展的角度,讓貧困戶增收,市場和政策要結合起來。下一段我們將整合更大范圍的社會力量來參與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