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1日消息(記者劉璐 吳媚苗)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十八大以來,供給側改革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和內容。在農業供給側改革方面,如何生產出市場更需要的農產品,如何讓農業單位效益得到更大的提高,是大家最為關注的內容。
在傳統作物甘蔗種植效益低下的背景下,海南農業的結構調整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當下之需。而在當地,有這么一群先行者,已經開始主動嘗試、尋找可以替代原有作物的新產業,力求更高效、有收益。
有人嘗試、有人觀望、有人質疑。到底新的替代作物,能否成為農民收入的新引擎?他們的農業結構調整之路能否成功?轉型中,什么樣的替代產業才是真正高效并且持續的?
四月的海南,已是盛夏。儋州市潤德合作社基地,150畝巴西蕉已經長到一人多高,明亮寬大的蕉葉下,依稀可見已經掛枝成型的綠色香蕉。
鄭加才:現在香蕉還有差不多一個月就可以賣了,現在已經把袋子套完了。
記者:從什么時候開始改甘蔗種香蕉的?
鄭加才:去年六月份整地,七月份種,現在這個是第一批。
理事長鄭加才告訴記者,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的7月份,采用“合作社+農民”的模式,發展香蕉生產。由于甘蔗效益十分低下,退出甘蔗產業,是很多農戶自發且很有積極性的想法。
記者:種甘蔗和種香蕉的土地是一樣的嗎?
鄭加才:一樣的土地,都是在一塊土地上栽的。甘蔗去年一畝就收個兩百塊這樣子,我們種一百多畝,就三四萬塊錢,再施點肥就沒錢了。去年,我們跟技術員商量后,決定種香蕉,把低效能的土地給利用起來。改種的時候,大家積極性還挺高。前兩年大家看到香蕉的收入還挺好。如果提供技術給他們,他們就敢種。
鄭加才坦言,技術問題解決后,促使他們改種的還是看中了巴西蕉的光明市場。巴西蕉的成熟季節較早,能盡量避開海南臺風季,且能避開與廣西香蕉上市重合的時間,能穩保銷量,可以說,市場是決定調整與否的準繩。
鄭加才:我們跟發香蕉的老板很熟悉,預計這兩年香蕉的行情,全國有多少香蕉。那個老板全國都在跑。估計今年的香蕉價格會好,哪個地方種的少點,哪個地方種的好點。我們就種哪個季節的。只是估計的,不能達到100%。
蕉農張繼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原來種甘蔗出去高昂的物化和人工成本,每畝年純收入僅200元左右。而現在,自己的地加入合作社,按照目前的長勢,香蕉畝產可達6000斤,按照市場價格1塊3毛錢算,每畝純收入就能達到2500塊錢左右,比原來種植甘蔗每畝增加2300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張繼德:我自己的土地大概有10—20畝,跟農場包的地。種巴西蕉一株45斤左右,畝純收入應該可以達到2500以上。原來種甘蔗不賺錢,現在種香蕉,加入合作社,想看看國家有沒有補貼,肯以幫我們負擔一點。因為這樣投資下去,包地的成本都很高,合作社也可以給我們指導技術。
但改革并非一帆風順,鄭加才在帶領儋州農民改種巴西蕉時,也碰到了黃葉病難題。中國科學報告團總農藝師黃河坦言,新的土地能否適應新的農作物?農戶的種植技術又要像誰來學?原本因低效能產業而貧困的農戶,又是否能承擔得起改種的資本?這都是轉型必須面臨現實的問題。
黃河:現在知道這個東西賺錢,但是種不出來。而且市場有怪現象,越是種不出來的東西,越是貴。所以技術還是第一位的。甘蔗改種香蕉,一開始遇到的還是自然條件,因為甘蔗過去都是沒有水的地方種,交通不方便的地方,投入也不是很大;香蕉屬于高投入、高收入,而且一般有些人不一定能夠投資的起。
替代產業的尋找,歸根結底還是要看是否可以給農戶帶來理想的收益。記者調查發現,冬季瓜菜和熱帶水果是農民選擇替代產業的“熱門”。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楊本鵬認為,海南如今已有的傳統產業,并不適宜一窩蜂的大規模種植。香蕉面積如果擴大了,還有沒有高效?這一點行業內的人都心知肚明。
楊本鵬:現在海南傳統的高效農業:香蕉、木瓜、西瓜、瓜菜等熱帶水果,海南的土地不可能都種這些作物的。兩個問題:第一,市場容納不了這么多;第二,也不都會種植這些作物,所有作物都需要水,海南的灌溉是比較差的,有的土地比較貧瘠的地方,還是要選擇適合的作物。
雖然前景還并不明朗,但是海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沖鋒號”已經吹響,海南宣布,今年將調減甘蔗面積15萬畝以上,并在今后3年到5年內基本退出甘蔗產業。那么新的替代產業該如何尋找?楊本鵬認為,一方面,適度擴大本地特色的部分作物,另一方面,借助海南獨特的光熱優勢,把新的品種推上新的市場。
楊本鵬:替代作物的選擇,一是現有的有市場的,熱帶農業能種植溫帶農業替代不了的熱帶水果、蔬菜;二、從供給層角度,可以培育市場。原來市場沒有的,可以有計劃的進行培育。很多作物,15年前,2000年前后,我們國內冬季很少有無籽西瓜,木瓜也很少,就是從海南先種的,市場上都打著海南的牌子,否則也賣不出去。有些東西現在可能沒有市場,但是可以培育市場,像這樣的作物,我們也要培育,但政府也要支持,有人牽頭去做。
一個地區的農業結構調整,涉及一方水土資源、農民收入溫飽、地區穩定、社會和諧,而新產業開發面臨的困難、壓力、不確定性可想而知。海南省農業廳種植處處長周世強表示,為了保證海南全省自下而上自發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政府的精密的頂層設計和扶持引領作用,必不可少。
周世強:政府這塊通過示范帶動的形式引導。政府要求市縣、農業部門,都要建立好結構調整的示范點,通過典型示范來帶動結構調整,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政府在支持做什么產業。而不是采取強迫命令的辦法。第二鼓勵出臺一些扶持政策,比如調減一畝甘蔗,發展別的產業,政府就可以一畝補貼多少資金來發展新產業,給農民一些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