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目前,農民進城打工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進城之后,土地怎么辦?土地流轉是一個選擇,但是很多農民不愿意把土地長期包給別人,自己又不是經常在家,土地誰來種?
山東省找到了一個辦法:土地托管。農民出門,把土地托管給企業,約定托管費用和土地管理要求,農民回來之后還可以自己繼續種,很像雇了保姆帶孩子,很多農戶就把這樣的托管公司稱作土地保姆。發軔于山東的土地托管已走過4個年頭,土地托管面積占到全國的97%,土地托管解決了很多山東農戶的后顧之憂
央廣網北京5月9日消息(記者桂園、劉瑜穎)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最近,山東省高密市一下子收到轄區合作社小型糧食烘干設備購買申請30份,正是這些申請促成了土地托管一次質的飛躍。高密遠大家庭農場負責人蔣輝。
蔣輝:我們不上別人上以后,我們就沒有競爭優勢了。
高密市供銷社主任邱介福認為烘干機的重復投資是目前土地托管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邱介福:90萬畝小麥,有10套足夠了,如果都上,肯定是小而全重復投資。
烘干機爭議拽出土地托管深層問題,發軔于山東的土地托管已走過4個年頭,土地托管面積占到全國的97%,然而近年來卻遭遇了拖易管難、重托輕管的瓶頸,據山東省供銷社副主任許廣民介紹,826萬畝托管土地分散在上千家合作社家庭農場,意在解決一家一戶小生產的托管,再次遭遇小而全。
許廣民:土地托管,托是手段,管是目的,關鍵在管。
然而如何從"管"字上找到突破呢?經過調研,山東省供銷社決定參照鄉鎮區劃模式,建設以"管"為圓心半徑為3公里的為農服務中心,也就是土地托管服務圈。
山東省供銷社合作指導處處長肖錫章:符合最佳規模效益,又符合最佳農機作業半徑,便于農業精細化管理,便于資源調配。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主任劉守英看來最佳半徑才能有效服務農業。
劉守英:這個服務半徑很重要,(它是)為農民提供最有效的生產,生活,培訓,政府公共服務的最佳半徑的公共服務平臺。
在高密,受青島等周邊城市輻射,近年來2/3村莊成為婦女老人留守的3860村,困于誰來種地的高密市與省供銷社一拍即合,2014年雙方聯手,山東3公里服務圈在高密開建。
山東省供銷社副主任許廣民:整合農資、農機、土地等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資源,建立一個產前、產中、產后的為農服務大平臺。
然而,農業融資難有目共睹,服務圈平均投資在400萬元左右,錢從哪里來?供銷社決定問道市場,縣級社注資成立農業公司,參股服務圈30%股份,圈內農民合作社成立聯合社持股70%。在高密張莊為農服務中心的360萬元總股本中,代表供銷社的孚高公司注資108萬元,占30%,圈內7大合作社代表1213戶農民持股70%,而7大社自身,農民持股72%。高密孚高張家莊為農服務中心張新法。
張新法:我們的定位就是為農民打工,盈利點來自給農民的打工費,如果我們店大欺客,就可能沒飯碗了。
目前山東已建起生產型、市場型、收儲型、加工型等四大類服務圈378個,覆蓋耕地千萬畝。山東省供銷社主任侯成君介紹,服務圈業務各有專長,股權分配卻大致相似,那就是供銷社持小股,農民持大股。
侯成君:要把好兩個大于號一個小于號,即供銷社控股的農業服務公司在服務中心的占比要小于30%。農民合作聯合社在投資占比中要大于70%。而農民在聯合社種占比都大于80%,只有農民出資農民參與農民受益,才能保證服務圈為農務農興農的性質。
有了資金,3公里土地托管服務圈建起來了,為確保政策效能,公司制的服務圈全都建起了包括成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在內的現代企業治理框架。那各方面的利益又如何分配呢?今年章丘市辛寨為農服務中心的收益圖顯示一年中的收益90%來自集約化經營。章丘供銷社為農服務中心主任黃慶國。
黃慶國:我們主要掙的是服務費,具體來說就是集約化經營的節本增效一塊,農資差價是一塊,再一個就是托管費。
在高密,為鼓勵服務圈建設,政府每個服務圈補貼百萬元。高密市委書記范福生。
范福生:購買公共服務,讓每個托管服務圈的幾萬畝土地實現了高產高效,讓幾千戶農民實現了收入多元化,從而達到地增產人增收的目的。
如果說每個服務圈是一個齒輪的話,那么,是什么帶動它們在千萬畝土地上磨合運行呢?據山東省供銷社副主任許廣民描述,省社除業務指導基層社外,重點以農資、農機、金融等省級平臺服務縣級農業公司和服務圈。雙線服務,形成省市社中樞與服務圈終端的互聯互通,構筑起從終端到中樞扁平化低成本的鏈式服務體系。
許廣民:主要是"三個六",省市社公司承擔農資、農產品統購分銷等六大功能,縣級農業公司負責惠農政策、產業對接等六大功能,服務圈承擔統防統治、農民培訓等六大功能。
目前,山東省供銷社牽頭組建了400多個農資區域配送中心,150多個農產品統采分銷龍頭企業,整合大型農機8600臺套,農用飛機100多架,智能配肥終端一萬多臺套,糧食烘干機30多臺套,農資農機資源整合成一個大平臺,延伸到農戶,農產品產加銷優化成一張網,網到地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主任劉守英。
劉守英:這實際上是一個在農業發展方式、農業的組織方式、農業的要素組合方式都發生重大變化的一種新的經營形式。
主體姓農,服務為農,服務圈就此在田間地頭扎下了根。全國供銷總社合作指導部部長劉進喜。
劉進喜:體現了供銷社與農民與市場的有機結合,實現了風險共擔,利益均享,激發了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活力和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