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国产,国内精品亚洲,青青青草国产费观看,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对白

    央廣視頻 > 央廣獨家

“難忘中國之聲”城市傳奇之青海

2014-10-19 09:46  來源:中國廣播網我要評論 

   青海花兒
     青海,有太多夢中的景象,金黃的花海、耀眼的雪山、似海的碧水,恍然間,以為是走進了一場夢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青海的美景,而聚居在此的各個民族,也創造了獨地域具特色的民謠,您剛剛聽到的就是被稱為西北之魂的民歌唱調“花兒”,因歌詞中將青年女子比喻為花朵而得名,是自明朝起就流傳于西北地區的多民族民歌。不同于其它地區,素有“花兒家鄉”美稱的青海一直將“花兒”叫做“少年”,直到新中國成立后,“花兒”的名字才統一起來。
    走在西寧的大街小巷,總能看到互不相識的男女老少三五成群地圍在一起即興唱著“花兒”。對青海人來說,花兒就像一日三餐一樣習以為常、不可或缺。作為土生土長的青海人,說起花兒,作家陳元魁有說不完的話:
    花兒是民間生活的百科全書,趕車的把趕車的生活揉進去,不同的人通過花兒將自己的生活揉進花兒中。花兒逐漸的擴大就成了民間的百科全書。我不是木匠,但通過木匠的花兒我了解了他的生活,石匠是這么做磨的。說實話從舊社會到現在一直是自生自滅的狀態。因為當時的青海的教育史空白的,他們用什么傳達心聲呢就是靠花兒,心里的苦悶宣泄出去,心里的愿望也靠花兒表達出去。花兒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對愛的傾訴。
    自上世紀80年代起,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日益革新,“口耳相傳”的年代已經已經成為老黃歷。面對“花兒”逐漸被邊緣化的處境,從事“花兒”研究數十年的劉永江教授認為,“師夷長技以制夷”是讓“花兒”能被傳承下去的關鍵。
    原生態的花兒存在一種危機。因為社會在急速轉型,農村這種自給自足的方式在經濟社會的沖擊下已經不存在了,年輕人都出去打工,留下的都是留守老人,那么花兒的傳承人出現了斷檔。政府要起主導作用,遴選有名的歌手,用現代化的媒介讓花兒延續下來。不能聽一味的強調原生態,用多媒體方式是保護花兒的最好的途徑。
    經歷了無數歷史變遷、物是人非,在三江源頭被吟唱了600多年的西北曲調,至今仍在傳頌著與鄰家妹妹亙古不變的愛情;它特有的高亢、爽朗的音律深深地烙印在青海人的鄉情中:
如果是一個青海人到了外地去,聽到了花兒一定會血脈噴張。好像花兒是來自他生命的東西,是他生命的根。就像賈平凹寫過的散文 秦腔對陜西人一樣。完全可以說,花兒是青海民眾精神的最高的一個標志。

  戈壁新城格爾木
   1954年5月,“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將軍帶領修路大軍來到格爾木河畔。望著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士兵問慕生忠:格爾木在哪里?”慕生忠答到:“我們的帳篷扎在哪里,哪里就是格爾木。”就這樣,120頂帳篷成了一座新城的起點。
    1966年,為響應國家建設邊疆的號召,成千上萬的人來到這座因公路而誕生的“帳篷城”,由此翻開了“屯墾戍邊”的歷史篇章。作為支邊大軍的一員,回憶起初到格爾木的日子,年愈七旬的軍墾老戰士王喜洲仍記憶猶新:
    我們從西寧出發的時候,一過了日月山再往西邊來就是漫漫的戈壁灘。幾十里甚至上百里就是戈壁沒什么變化。偶爾出現一個居民點兒,還沒內地一個村莊的人多。我們從西寧到格爾木走了三天,真是沒見過幾個人。等我們到了的時候只有10個人來迎接我們,打著鼓點兒,連個鑼鼓隊都敲不齊。
    1984年,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正式投入運營。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作為進藏的交通樞紐,格爾木擔負著進藏85%、出藏90%的物資運輸量,成為連接內地和西藏的戰略要地。說起“家門口”的這條鐵路,1996年就來到格爾木火車站工作的楊書銘說,這條路徹底改變了格木爾人的生活:
    地方的變化那就大了,天天看在眼睛里,主要就是市政的變化,幸福指數的變化。物流業的發展對生活的影響。 
    作為格爾木的第一代拓荒者,王喜洲和他的戰友們在這個離家鄉數千里外的生命盲區創造了一座城市。聊起在戈壁灘扎根四十年的點滴,王喜洲說,格爾木就是自己的家鄉:
    當時格爾木從河東到河西,河東一個商店,河西一個商店。剩下什么都沒有。從66年青年們都來了以后,格爾木確實變化大,當時把部隊都算才3萬人,現在呢30萬都不止。原來二層是最高級的,現在的二十多層的樓房也多的是。從一個交通要道到現在一個工業城市,一個交通樞紐,我們作為一個參與者,我們走在格爾木的路上有一種親切感,有種自豪感。

編輯:李聰格

央廣推薦

熱播視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