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大理7月3日消息(記者 魏文青)進入夏季,云南野生菌迎來生長旺季,“撿菌子”成為熱門旅游項目,吸引大量游客走進林間體驗。然而,近期有科普博主和業內人士陸續發聲稱,大理蒼山等地野生菌遭遇過度采集,部分熱門采菌線路生態系統遭受破壞引發了關注。

中國菌物學會成員、科普博主“山貓”日前在社交平臺上發出呼吁:“現在的撿菌子熱潮已經超出了生態所能承受的范圍。”他介紹,當前不少游客為追求所謂“爆筐照”涌入主路及野路,不僅對菌類生長區域造成踩踏,還人為破壞了森林中的腐殖層和菌絲網絡。“以前一些本地人采菌是有規矩的,不采小菌、不采毒菌、不踩野路,現在是拿著鉤子耙子滿山翻。”他說。

排隊進蒼山“采菌子”的隊伍(圖片來源:@大理蒼山采菌子團隊)

山貓告訴記者,蘑菇是大型真菌的子實體,其下方龐大的菌絲系統與植物根系共生,是森林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頻繁采摘未成熟菌類、翻找土壤、采后隨意丟棄等行為,不僅阻斷孢子傳播,還破壞菌絲網絡,進而影響昆蟲、蛙類、蛇類等食物鏈上下游的穩定,形成惡性循環。

社交媒體上的“爆筐照”(來源:@環海濤哥自由行)

記者搜索社交平臺發現,連日來,“大理采菌”相關話題熱度不斷上漲。參與上山采菌的客單價格從幾十元至數百元不等,套餐涵蓋帶隊進山、基礎裝備、午餐等服務。一位自稱去年起參與采菌帶隊服務的網友在科普博主帖文內留言稱:“這個錢確實好賺,哪怕什么都不懂也能賺一波。”但他也坦言,自己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們呼吁身邊的朋友一周做一次清野,做一次土壤修復。只是一點微薄之力。”

當地“撿菌游”帶隊者小張(化名)是2022年最早一批“下場”從事帶隊采菌服務的團隊領隊之一。她表示,近兩年入行團隊數量明顯增長,部分臨時組建的“快進快出”團隊缺乏生態意識,容易引發“踩爛一片、采空一地”的情況。她建議盡快出臺相關采菌標準和許可機制,引導行業可持續發展。

云南的各類可食用野生菌(央廣網記者 魏文青 攝)

據悉,云南作為“野生菌王國”,擁有全球約36%、全國約90%的野生食用菌種類,滇中地區為可食用野生菌的主要產區。游客蜂擁而至的蒼山地區位于青藏高原南緣,橫斷山脈南端與滇中高原的接合部,地處三江水系分水嶺的復合地帶,因山體原始森林占比高、地形復雜,曾多次發生游客采菌過程中迷路、失聯,甚至遇險事件。

“蒼山氣候多變,即使夏季也可能驟降至幾度,常年云霧彌漫、能見度低,且多懸崖峭壁。”大理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介紹。根據《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蒼山保護管理條例》規定,核心區、緩沖區禁止隨意進入,相關違規行為將依法處以千元以上罰款。

針對持續升溫的“撿菌熱”,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已加強卡點巡護力度,勸阻違規采集行為。保護區周邊居民采摘野生菌用于自食屬傳統生活方式,但在緩沖區或核心區發現有人員違規進入的情況,將會嚴格按照《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蒼山保護管理條例》進行管理。只要抓到,罰款金額在1000元以上。

大理蒼山(央廣網記者 魏文青 攝)

近年來,諸如“挖野菜”“趕海”“捉蟲子”等“打野潮”在社交媒體帶動下迅速升溫。對此,云南慢采網絡發起人李俊睿呼吁:“應重新學習如何靠近森林,而不是一味索取”。他和志愿者正推動野生菌“可持續采集計劃”,倡導適度采集、生態友好型體驗。

山貓表示,適度采摘成熟菌類對子實體影響較小,甚至能促進孢子傳播。關鍵在于“不深挖、不濫采、不踩踏”,以科學常識保護好這一“來自森林的饋贈”。

編輯:趙貝貝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