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座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豐富的文物古跡已成為北京的一張“金名片”。

  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強化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擦亮古都新名片?

  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下稱《條例》)提出,要加強老城整體保護,保護以傳統中軸線等為重點的歷史傳統風貌和空間格局。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稱,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是保護北京寶貴歷史資源的一種重要舉措。要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不僅要保護文化,還要保護自然。

 

 為配合中軸線申遺,北京市以文物騰退工作為抓手,推動老城整體保護和文物合理利用。

 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主任張維表示,通過與有關部門建立緊密的會商機制,完成皇史宬等文物內的住戶騰退,目前正在有序推進太廟、天壇、先農壇文物騰退工作,研究推進醇親王墓、賢良祠等文物移交和騰退事宜。北海醫院和東天意商場完成降層,德勝門箭樓南側公交場站實現全部騰退。

  北京市政府參事于平指出,未來將用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來闡釋中軸線文化價值,對中軸線綜合開展保護、展示、利用工作,統籌沿線各單位積極參與申遺工作,同時讓民眾深刻認識并參與到中軸線申遺工作中,講好中軸線故事,講好現代北京、現代中國的故事。

  與此同時,北京也在妥善處理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的關系,抓好文物展示利用,讓首都文物“活”起來。

  《條例》指出,鼓勵和支持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象的合理利用和有序開放。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根據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需求,制定保護利用的正面或者負面清單,明確鼓勵、支持或者限制、禁止的活動。

  張維稱,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會開放”的原則,推動重點文物保護修繕和合理利用。完成永定門御道保護、社稷壇中山堂、景山觀德殿建筑群等重點文物修繕工程,推動清陸軍部舊址向社會適度開放。

  張維表示。下一步,將廣泛調動全社會積極參與,共同營造名城保護的良好氛圍,擦亮北京歷史文化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