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是西藏拉薩市一個有名的文化縣。它是藏文創始人吞彌·桑布扎的故鄉,又以“尼木三絕”藏香、藏紙、普松雕刻遠近聞名。如今,這些傳承千百年的文化遺產,正為當地脫貧致富帶來生機。

  記者走進雪拉藏紙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國家級非遺藏族造紙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次仁多杰的長子格桑旦增正在打理原材料狼毒草。這種具有一定毒性的植物,賦予了藏紙“千年壽紙”的美譽。

  然而,尼木縣藏族造紙技藝曾一度瀕臨消失。20世紀80年代,國家加大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力度,這門古老技藝才得以復蘇發展。

  44歲的格桑旦增說:“從最初縣里組織成立合作社,到為我們建廠、提供原材料種植啟動金,再到授予父親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稱號……幾十年來,造紙技藝是在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和老父親的執著堅守下,才迎來發展的春天。”

  西藏自治區文化廳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8億余元,用于對西藏國家級非遺項目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記錄等工作。2015年起,西藏自治區財政將非遺保護資金從每年1000萬元增加到1200萬元。

  如今,雪拉藏紙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產品已達7種,每年造紙2萬余張,銷售供不應求。

  近年來,尼木縣大力振興優秀傳統工藝,文化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目前,尼木縣共有非遺代表性項目10個、非遺傳承人25名、非遺項目相關合作社88家,已為1765人提供就業崗位。其中,525人從事藏香制作,年生產藏香50噸,產值達5700萬元。

  由國家級非遺藏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旦增曲扎于2010年創立的尼木古寶商貿有限公司的藏香廠,目前是當地規模最大的私營藏香廠。

  58歲的索朗覺旦靠墻坐在海綿墊上,旁邊放著他的拐杖。只見他一手撐開透明包裝紙,另一只手握緊藏香,一裹一卷,一包藏香包裝完畢。

  因為孩童時一次意外,索朗覺旦永遠失去了左腿。50歲時,他結束了20余年的鄉村藏文教師工作,來到尼木古寶藏香廠,成為一名藏香手藝人,如今已掌握各項制作工序。

  松贊干布時期,吞彌·桑布扎創制了藏文,并將藏香制作技藝傳授給當地百姓。

  “1300多年了,藏香依然是藏族供奉佛堂、凈化空氣與心靈的必備品。我一直以敬畏之心做好手中的活。”索朗覺旦說,如今尼木藏香遠銷內地,他在家門口每月有3000元的穩定收入。

  為推進文化扶貧、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2018年,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確定了第一批10個“非遺+扶貧”重點扶持地區,支持在當地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并在資金、宣傳、展銷等方面給予扶持。2019年3月,西藏首批10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在尼木縣掛牌,為111戶55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解決了就業問題。

  民族雕刻手工藝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記者看到,千余塊精雕細刻、酥油浸泡過的藏文樺木經板依次排列在架子上,每塊長約65厘米、寬12厘米,上面密密麻麻地排列著黑色木雕文字,棱角分明,一展自治區級非遺尼木普松雕刻之美。

  廠長邊巴說,不同于過去獨門傳承方式,現在雕刻技藝已走進尋常百姓家。工人按天算工錢,每天250元,一個月至少能掙6000元。另外,前來學習雕刻的學員,每月不僅發1000元工資,還包吃住。

  “從找不到活路,到開著小汽車上班,現在廠里員工都富裕了。”邊巴說。

  2018年10月,尼木縣脫貧摘帽。為鞏固脫貧成果,2019年3月,在北京援藏資金和國家產業扶貧資金的支持下,投資4500萬元建立的尼木藏香產業園正式試運營。這個集生產、傳承、旅游觀光體驗、展示展銷等功能于一體的產業園,將為尼木縣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注入更多活力與內涵。

  目前,西藏已有55個縣脫貧摘帽。預計今年年底,剩余19個縣可以完成脫貧。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西藏精準扶貧、鞏固脫貧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切入口,不斷釋放出亮麗光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