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區農牧科學院技術呀咕嘟,有了他們技術幫扶,種地種菜都容易多了。”提起區農科院,日喀則市拉孜縣拉孜鎮白列村村民扎多由衷地說。
近年來,自治區農科院統籌科技資源,實施脫貧攻堅科技行動,制訂農牧科技助推精準脫貧工作方案,把全院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放在農牧民增收致富,特別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技術示范和成果轉化上,借力農科院10個駐村點,以農牧科技項目為載體,以科技成果轉化為突破口,充分發揮農牧業科技人才、技術和成果應用等優勢,扎實苦干,在農牧業增產增效、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成果轉化方面,區農科院圍繞青稞、牦牛、果蔬新品種、農牧民科學種植養殖等農牧民最關心、最核心的問題,不斷加大農牧科研成果與技術轉化力度。作為“藏青2000”推廣應用的技術依托單位,為全區推廣應用“藏青2000”300萬畝以上,青稞增產1億斤,有效保障貧困群眾增產增收。示范推廣冬青稞新品種“冬青18號”,畝均增產30公斤,復種豆科飼草畝產1500公斤,取得了青稞增產、飼草增量、培肥地力“一舉三得”的成效,成為貧困區產糧增草、土壤改良的重要模式。
同時,區農科院轉化應用了特色畜禽良種繁育、高效育肥、健康養殖等15項關鍵技術,示范區農牧民增收15%以上。僅兩種牦牛高效育肥技術模式,在當雄、墨竹工卡、亞東、那曲等地示范,累計育肥牦牛4.2萬頭,培育示范戶800戶,增收8740萬多元,有力地促進了我區畜禽高效養殖業的發展,助力牧區貧困戶增收脫貧。
倉廩食、瓜果豐。“能吃上自己種的蔬菜,太幸福了。”扎多說,今年40多歲的他,依然對土豆提不起興趣,“因為小時候就只有土豆吃,吃多了就不想吃了。”
一直以來,區農科院以豐富餐桌為重要方向,大力開展蔬果新品種綠色高產栽培技術轉化應用,示范推廣無土栽培、立體栽培、綠色種植等20項設施蔬菜生產技術,建立設施蔬菜高效生產技術示范基地3萬畝;擴繁優質桃、葡萄、蘋果等優良種苗15萬株,示范種植1000余畝;示范種植蘋果、梨、葡萄等優良品種,實現蘋果、梨高產達4000至5000公斤,葡萄畝產達1500至2000公斤,經濟效益十分可觀,為我區蔬果產業增產增效提供了技術支撐,極大地豐富人們的菜籃子。
“輸血”還需“造血”。近年來,區農科院構建了農牧業科技信息服務云平臺,在全區七市地建立農牧區遠程教育示范站16個,累計培訓農牧民和基層技術人員12.6萬人(次),培養農牧民技術骨干和科技明白人2500余人,極大地提升了農牧民科學種植養殖技能。
與此同時,區農科院圍繞產業扶貧,按照科技成果向企業轉化,企業帶動農牧民脫貧的要求,研發特色農畜產品133個,部分產品已經開始進入產業開發階段,可帶動100余名農牧民就業,帶動基地3個,達成開發意向產品4類。
區農科院還以駐村點為抓手,根據自治區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以10個駐村點為重點,先后通過開展引進農畜新品種和新技術、興建暖棚、種植大棚蔬菜、開辦磚廠、房前屋后種草、開辦采砂石場和“一對一”共建幫扶等措施,取得良好的扶貧效果。
此外,今年自治區農科院正式啟動了專項科技扶貧示范項目,圍繞脫貧攻堅工作,區農科院經過多方溝通和努力,爭取到科技部的“高海拔邊境地區農牧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以扶貧為首要任務,以富民、興邊、穩邊、固邊為總體目標,組織實施一批農牧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集成示范項目,形成一批農牧業特色產業,屆時將促進4000多人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