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西藏高海拔農作物青稞收割進入尾聲。28日,西藏拉薩堆龍德慶區舉辦第二屆糌粑旅游文化節,倡導特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發揚西藏青稞及水磨糌粑文化。
西藏民眾的傳統主食糌粑,以青稞為主要原料。青稞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糧食作物,是藏族民眾的主要“口糧”。據西藏官方預計,今年西藏青稞產量將突破80萬噸,可完全滿足當地民眾用糧需求。
在西藏,拉薩堆龍德慶區古榮鄉生產的水磨糌粑頗有名氣。古榮鄉鄉長陳傳勇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該鄉耕地面積為1.4萬畝,年產青稞約350萬公斤。古榮鄉7個水磨糌粑加工合作社和企業,需要從其他青稞產地購入大量青稞,年加工糌粑超過2500萬公斤,產值近2億元(人民幣,下同)。部分古榮水磨糌粑遠銷尼泊爾及印度等國。
中新社記者看到,在古榮鄉一條名為楚布溝的溪流兩側,分布著108個傳統水磨磨坊,當地人堅持用水力帶動石磨轉動,將炒熟的青稞磨成粉末狀進行加工。藏族民眾很容易品嘗出來,哪些糌粑是機器加工的,哪些是水磨加工的。他們認為,傳統水磨加工的糌粑更加美味。
拉薩堆龍德慶區一糌粑加工合作社負責人杰布介紹,加工水磨糌粑,先要將青稞收割,進行脫粒、清洗,隨后進行晾曬,然后將青稞炒熟至裂開,最后便是水磨加工。
“除了傳統的白青稞糌粑和黑青稞糌粑,近幾年我們新加工出了豌豆糌粑以及其他青稞深加工產品。”杰布說,堅持水磨糌粑,讓古榮鄉的藏族民眾擺脫了貧困。
堆龍德慶區旅游局局長朗珍曲尼說,舉辦此次糌粑旅游文化節,是為了讓游客近距離體驗青稞種植與收獲、西藏糌粑的特色加工方式等。目前堆龍德慶區已確定投資500余萬元,改善道路等基礎設施條件,將古榮鄉楚布溝的水磨加工點納入旅游線路,預計明年向游客開放。(江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