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草原,恢復了生機。海拔4500米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索加鄉莫曲村,肖虹和同事已經駐守了半個月,每天查看種草情況。
長江源頭——野生動物的家園。
三江源頭濕地之靈。
在瑪多縣,雪災發生后的救援行動。
長江源頭旋耕播種的草場。攝影:姚斌張多鈞李友崇
6月13日,天空飄著雪花,為了協調草籽和有機肥,肖虹從莫曲村返回治多縣。次日上午,我們采訪肖虹,聽他講述這些年種草的故事,種草積累的經驗。下午,他返回莫曲村。
今年52歲的肖虹,是治多管理處生態保護站站長。生態保護站早些年的稱呼是草原工作站,屬于縣畜牧局管理,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立后,機構改革合并,草原工作站劃歸到了國家公園管理局,肖虹也從畜牧局調到了國家公園管理局。
對于能和種草結緣,肖虹也沒有想到。
1994年,從財會專業畢業后,肖虹分到了草原工作站,做了一名會計。會計的工作每天就是和數字打交道,每年入夏后,肖虹就跟著工作站人員下鄉,種草、滅鼠、滅蟲。這三項是草原站的主要工作,從每年的6月初開始一直要持續到10月。幾次下鄉后,肖虹喜歡上了草原,喜歡上了種草,向前輩學習如何種草,向專家請教如何能提高草籽的成活率。
沒過幾年,肖虹從會計轉崗為種草員,徹底成了一名草原的“園丁”。如今,肖虹種草26年,可以說是種草的一名“專家”。肖虹卻說:“種草的知識太多了,學的越多感覺自己知識越匱乏,還有很多沒學到的知識。”
有關種草,肖虹雖然否認自己是“專家”,但他也有自己的觀點。他始終秉持一個理念,種草與海拔高度關系不大,要想種好草就必須加大草籽量。
多年以來,青海省高寒牧區種草一直是三種草籽混種,小粒草籽中華羊茅,抗旱、耐寒、分散力較強,是高寒牧區草地生產建設的優良栽培牧草;中粒草籽披堿草,性耐旱、耐寒、耐堿、耐風沙,營養枝條較多,飼用價值中等偏上;另外一種草籽就是冷地早熟禾,具有廣泛的生態適應性,抗旱能力較強,耐鹽堿、耐瘠薄、抗寒,對土壤要求不高,開花前,馬、牛、羊最喜食,青干草是冬、春季的良好補飼草。治多縣也不例外,也是這三種草籽混種。
對于治多縣種草,專家給出的種草方案是:每畝(1畝約等于0.067公頃)草籽量是2公斤,其中披堿草1.5公斤,中華羊茅0.2公斤,冷地早熟禾0.3公斤。播種方式采用翻耕和免耕,對于完全沒有植被的黑土灘采取翻耕,對于原始草原植被覆蓋率10%以上的,不破壞原始植被的情況下采取免耕。
對于專家提出播種的草籽量,肖虹有自己的看法,每年種草前的項目評審會上,肖虹會提出加大草籽量的意見建議,大部分被否決,唯一沒有被否決的是去年的種草項目。
2018年項目評審會上,肖虹據理力爭,說服專家,將草籽量加大到每畝7公斤。實踐證明,加大草籽量確實能提升草籽的出草率和幼草的成活率。
“2019年種的草成活率達到了60%左右,是這些年種草成活率最高的一年,往年草籽量每畝2公斤左右的,成活率不到30%。”肖虹說。
2019年種的草成活率高,不能排除天氣因素,尤其是年初的那場雪災,積雪消融后,使土地更加濕潤,利于草籽的出苗成活。但是加大草籽量是關鍵,正如肖虹說的,種草與種莊稼一個道理,種子多,出苗就多,出苗多了,成活率自然而然就增加。
肖虹在手機中翻出了一張照片,拍攝于2019年10月24日,是青海省驗收組在治渠鄉江青村驗收當年種草成果的照片,照片中,草色已經變黃,但長得非常稠密,高度到了人的膝蓋處,驗收組也給了肖虹高度贊譽。
“看著這片昔日的黑土灘長出了草,心里暖暖的,別看現在草色是黃的,但是通過這片草,我看到了整個草原的生機。”閑來無事時,肖虹總是拿出照片,看看自己流過汗的地方,看看自己的“杰作” 。肖虹說,只要當年種的草,能越過第一個冬天,那往后幾年就不會有太多問題,五年以后,會成為一片與草原別無二致的草皮。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我們將草種好,用網圍欄圍住,將草場交給牧民管理,與牧民簽訂三年禁牧協議,可是有些牧民當年或次年就將牛羊趕進網圍欄內,牛羊將還沒長牢固的草,連根拔起吃掉。”每每想到這些,肖虹很心痛,也很無奈。
為此,肖虹也曾和牧民起過爭執,質問牧民為什么不遵守約定,等過了三年之后再適當放牧或割草喂養,而牧民的回答也很可愛,“我們也不清楚,好像你們種的草,牛羊特別喜歡吃,”搞得肖虹不知所措。
新種的草比較鮮嫩,牛羊肯定喜歡吃,如果不加以管理,脆弱的草原將會再次失去生機,而肖虹和同事們的工作就是讓黑土灘披上綠裝,恢復它的本色,為這個目標,肖虹的努力從未停止過。
“要想種好草,加大草籽量是基礎,后期管理很重要。”肖虹說。肖虹認為,草原上種草,不應貪大求多,每年種一片,管好一片,恢復一片,綠染一片,持之以恒,才能將黑土灘治理成草原應有的模樣。
今年的種草,同樣覆蓋治多縣各鄉鎮,從六月初開始種草,已經接近尾聲。全縣共種植1.4萬公頃,其中,黑土灘治理0.67萬公頃,草場改良0.67萬公頃,還有666.7公頃的人工種草。(張多鈞 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