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7月2日消息(記者周思楊)日前,中國民航大學組織控制科學與工程、自動化、大數據等相關專業研究生前往比亞迪沉浸式科技空間(迪空間),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思政課問道人工智能”主題實踐活動。活動旨在學校“1232”大思政教育教學體系下,創新研究生思政課實踐教學新模式,引導研究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在科技創新最前沿洞察時代發展。天津大邁文化傳播公司給予此次實踐活動大力支持。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走進迪空間,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等領域的品牌文化、匠心智造與創新技術突破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這里,學生們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真正走進產業實踐一線,將專業前沿探索與思政價值引領緊密結合。中國民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慶西說:“帶著真問題來,到科技前沿去,讓思政課實踐教學走近學生專業,成為激發科技報國理想信念、涵養創新思維的思想熔爐。”迪空間館長張慶林深有感觸:“今天學生們展現出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讓我們感覺耳目一新,這種專業與思政融合的深度實踐,也正是企業創新發展所亟需的智力與精神支持。”新疆策勒教師玉素甫·木合買提表示:“在天津這個東部沿海城市,我感受到了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西部振興必須靠科技創新!”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能深刻重塑著社會生產生活和教育形態。在迪空間,師生通過先進的模型展示與智能交互系統,深入了解比亞迪的新興技術。學生們也把課堂的理論思辯直接帶到實踐場景。航空工程學院研究生常樂天在技術研討中提出:“智慧交通的終極目標不應止步于單車智能的優化,必須運用系統論思維,秉持‘大交通、大安全’理念。人工智能的開發應用尤其需要強化‘集體主義’價值觀,確保大數據和算法服務于整個交通網絡的安全、效率與公平,避免技術孤島。”安全學院研究生楊益涵則分享了其關于借鑒民航業“舉手文化”保障智能交通安全的思考:“AI算法與算力的進步高度依賴高質量數據,構建公眾志愿參與的交通安全隱患即時報告機制至關重要,這不僅是技術可靠性的基石,更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價值理念在智能交通領域的生動運用。”張慶林高度評價了同學們的見解,表示將把其中蘊含的深刻思考帶回給總部研發團隊。

本次活動是中國民航大學在研究生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探索“雙混合”模式的一次探索,即不僅在思政課理論教學中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模式,實踐教學也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實踐前,學生在課堂充分討論人工智能的歷史與現狀,完成初步的問題梳理;線下深入實地考察,與技術和管理人員深度交流、現場研討,活動后再回到線上平臺進行成果分享、報告撰寫和延伸討論,線上線下環環相扣,構成了研究生思政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雙混合”的教學新模態。中國民航大學郭枝教授表示,將持續深化研究生思政課改革,深層次引入人工智能,為培養有創新能力高層次人才探索新途徑。

編輯:韓雨晨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