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6月27日消息(記者韓雨晨)近日,天津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師生們走出教室,把思政課的課堂搬進了天津的老字號里,從飛鴿自行車的鏈條聲里聽工匠精神,從力生制藥的匠心中品守正創新,從海鷗手表的齒輪間看工業蝶變,從長蘆漢沽的鹽粒上讀奮斗史詩。這一場場“老字號里的思政課”,讓沉睡的歷史變成了生動的教材,讓抽象的精神化作了可觸的溫度。
飛鴿館里 讀懂“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堅守
走進天津飛鴿品牌文化館,28名同學的目光被一輛輛承載著時代記憶的自行車所吸引。通過文化館工作人員和李艷玲老師的講解,同學們了解到飛鴿如何從新中國第一個自行車民族品牌逐步發展壯大,不斷進行技術革新和產品升級,取得輝煌成就;理解了飛鴿品牌輝煌背后蘊含的老工匠們對工匠精神的堅守,真切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內涵。
老師講解飛鴿發展壯大的故事(央廣網發 天津商業大學供圖)
在活動的最后,李老師鼓勵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要有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學習和生活態度,努力提升自己,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精神貢獻力量。
力生制藥車間內 看見“做好人 做好藥”的時代答卷
在天津力生制藥的生產車間內,展現著一個老字號的堅守。1951年誕生的力生制藥,于2024年躋身“中華老字號”,靠的正是“做好人 做好藥”的核心價值觀。王蕊、張偉偉老師的現場教學,就從經典老藥“蓋胃平”說起——這個陪伴了幾代人的老藥,如何在煥新升級中守住療效初心,又融入現代制藥技術?答案藏在“守正創新”四個字里。
學生參觀力生制藥展廳(央廣網發 天津商業大學供圖)
老師們從人才機制改革講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密碼,引導學生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中“人”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增強了學生責任擔當意識和時代使命感,堅定其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青春力量的信念信心。
海鷗博物館中 觸摸“齒輪里的中國工業史詩”
海鷗手表博物館的機械聲,像在訴說一段蝶變的故事。張婷婷、王牡丹、呂秀彬老師走進海鷗手表博物館,以“一枚腕表里的中國工業蝶變”為主題開展現場教學,通過企業三個歷史階段的發展故事,帶領學生在機械齒輪的轉動中感悟中國工業精神與時代價值。
教學中,張婷婷老師結合《第一只手表試制經過報告》等館藏文物、資料,講述了新中國第一塊機械手表“五星表”的研發故事,詮釋了黨的領導是我國工業化的根本保證;王牡丹老師以改革開放初期海鷗品牌的更名出海及20世紀90年代制表賽道的戰略調整為切入點,通過愛國港商施時德經銷海鷗手表背后的故事與海鷗品牌涅槃重生的經歷,闡釋了市場經濟改革中民族制表品牌的創新突圍之路;呂秀彬老師則以“龍首磬音”腕表上的青銅龍首雕刻與《周易》月相盤設計,解讀新時代“技術創新”與“文化破圈”的品牌復興路徑。
學生進行現場體驗(央廣網發 天津商業大學供圖)
這場45分鐘的教學依托博物館歷史文物區、技術體驗區、品牌文化區,通過“展品導覽—故事串聯—互動研討”模式,將思政課知識點融入企業微觀敘事。學生在觸摸復刻機芯、對比中外制表技術中,深刻理解“小產業承載大使命”的家國情懷。
漢沽鹽場旁 品味“千年鹽粒里的奮斗味道”
在長蘆漢沽鹽業展覽館中,一塊貢鹽磚在燈光下泛著溫潤的光。魯鵬老師從它說起,講述了蘆臺場歷史悠久、底蘊豐厚的鹽業文化故事:長蘆漢沽鹽場的鹽業工人秉持“勤奮、自強、求實、創新”的企業精神,涌現出了一大批勞模先進典型,成功鑄造了“蘆花”海鹽中華老字號品牌。
學生們聆聽鹽業文化故事(央廣網發 天津商業大學供圖)
通過實踐教學,同學們紛紛表示,老字號企業接續發展背后,離不開以張貴永、趙振邦等為代表的一代代勞模所付出的艱辛勞動和進行的自主創新;長蘆漢沽鹽場在教育、文化、吸納就業、支援民生工程建設等方面都發揮了重大作用,積極承擔了社會責任。
天津商業大學的“老字號思政課”,讓歷史有了體溫,讓精神有了形狀。當青年們在這些“活教材”里讀懂工匠精神、創新勇氣、家國情懷,老字號的故事便不再只是過去的傳奇,而成為照亮未來的火炬。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