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內外中小企業搭建展示、交流、交易、合作的重要平臺,這是9月16日在廣州開幕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下稱中博會)的自我定義。如果是個有心人,做足功課,錨定目標,展會可以是交流合作的平臺,也可以是促進自身成長的舞臺,隨天津代表團到廣州市廣交會展館現場采訪參展的天津“專精特新”企業以及服務機構后,記者如此感悟。這一成長,不僅針對一家企業,也針對一座城市。
尋求合作良機
此次天津市派出由29家“專精特新”企業與8家服務機構組成的代表團參展。記者在天津“專精特新”展區遇到天津泰達潔凈材料有限公司研發部副部長楊東昇。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因擁有國際先進的熔噴生產線,這家“專精特新”企業在2020年實現年產值4.6億元、同比增長3.7倍,此次他們帶來了泰達PBT熔噴材料以及低阻高效駐極熔噴可打褶濾材。
“我們的產品不只是用于生產口罩,還可用于液體過濾、服裝保暖以及吸音隔熱。展會期間我與電池生產企業、環保企業都進行了接洽溝通,尋找跨領域合作的可能性。”楊東昇告訴記者。
在創新服務展區,天津運友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現場推介自己的網絡貨運平臺服務。作為天津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運友公司植根大宗商品行業,為企業提供物流運輸支持,目前已在全國整合17.6萬輛運輸車輛,發運城市多達353個,累計交易額達71.25億元。“我們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打造平臺,整合貨源和車源,為客戶提供找車服務。”運友公司市場部經理王思雨介紹。
宣傳展示天津
“稀土應用無需崇洋,我們就是最牛的。”作為出席中博會“專精特新·鑄魂強芯”新品發布會高端訪談的5位嘉賓之一,中稀易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崛霸氣地對全場觀眾說。
中稀易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主打的斷熱稀土涂層產品,其研發就來自天津包鋼稀土研究院,兩者開展院企合作,實現高端科技成果轉化。“我們的稀土涂層產品涂在玻璃上,可以阻斷99%的紅外線、紫外線,應用在大型建筑物上,可降低對空調的需求,每涂1平方米,相當于一年節約36度電,相當于多栽兩棵樹。”楊崛這樣向觀眾介紹公司的產品。
“此次中博會選取了來自全國20個‘單項冠軍’新品進行專門推廣,天津有兩個新品入選,其中就有我們研發的斷熱稀土涂層產品,該產品擁有發明專利13項。”天津包鋼稀土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長李璐向記者介紹。
另一個入選新品是博奧賽斯(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CLISbeta實驗室全自動流水線整體解決方案,在展會現場,這套解決方案被放置在最顯眼位置。“一管采集的血樣通過這套解決方案,可同時完成所有的免疫檢測項目,數量多達100余項,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我們企業由陳洪淵院士領銜,在醫學檢測領域獲120余項專利和160余項國內外醫療器械注冊證。”該公司負責華南大區銷售的經理王清平對記者說。
他山石以攻玉
帶領天津代表團參加中博會的天津市工信局二級巡視員胡旭東,在廣州期間一刻也沒有停歇,除了到展館現場與天津企業家們交談、了解企業訴求外,還帶領相關人員拜會多個廣州企業負責人,馬不停蹄地開展招商引資活動,16日下午又專程帶隊趕赴深圳,參觀考察深圳萊寶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在賦能制造強市過程中,一方面要引進更多優秀企業落戶;另一方面,要借鑒其他城市在為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環境、促進公平競爭、減輕成本壓力等方面的好經驗,積極挖掘與培育一批市場前景好、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專精特新’企業,加強政策引導和分類精準服務,引導天津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做專做精做大做強。”胡旭東說。
天津出臺系列政策措施,分層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群體,形成天津市“專精特新”種子企業、天津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的梯度培育成長體系。“十四五”期間,計劃培育天津市“專精特新”種子企業3000家,天津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0家,力爭累計實現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00家目標。
“我們發揮公共服務示范平臺作用,重點引導19家國家和市級示范平臺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提供技術創新、上市輔導、創新成果轉化與應用、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和工業設計等‘點對點’服務,推進共性關鍵技術的轉移應用。”天津市工信局工業中小企業服務發展處副處長楊曉明介紹。
天津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楊在峰告訴記者,天津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近期專門制定了“專精特新”種子企業培育方案,要在2022年底前,對天津市所有“專精特新”種子企業進行盤點,出具分類分級培育標準與企業培育檔案,并在人才培養、專家深度輔導、企業評估等方面給出具體舉措。
作為這次中博會天津展區的服務單位,天津市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積極服務參展中小企業家。該院副院長唐華表示:“‘十四五’期間,工研院將積極落實加快建設工信智庫戰略部署,致力于幫助工業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快產業技術迭代、提升制造水平,實現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打造‘診斷+規劃+解決方案+實施+運維’五位一體的全流程服務模式。”(吳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