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3月11日消息(記者張強 褚夫晴 實習記者李駿宇)走訪津城文化點位,拍攝手語導覽視頻……作為我國第一所面向聾人的高等工科特殊教育學院,由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聽障大學生志愿者發起的《從“指尖”到“心間”:指尖上的天津文化地圖》志愿服務項目,讓每一份無聲的熱忱都成為城市文明的增量。

聽障大學生志愿者參與項目錄制(央廣網發 學校供圖)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聽障人士的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強烈,特別反映在提升日常游覽體驗感上。目前,天津文化場所普遍缺乏手語導覽服務,不能滿足聽障人士日益增長的游覽需求。“我們一直在思考和設計既能幫助聽障群體化解實際困難,又能讓聽障大學生參與其中的,將思政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團委書記于曉蕾分享說,《從“指尖”到“心間”:指尖上的天津文化地圖》項目應運而生,“項目能夠讓聽障大學生志愿者作為服務主體,成為社會進步的溫度計與助推器,在傳承傳播津派文化中推動殘健共融與社會治理同頻發展。”

該項目以馮驥才《熱愛我求學的城市·天津文化地圖》為藍本,計劃為天津市200余個文化場所拍攝手語導覽視頻。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2022級網絡工程專業本科生劉佳瑩,是項目參與者之一。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同其他聽障大學生志愿者一樣,先天的聽力障礙和后天的溝通困擾是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馮驥才先生與聽障大學生進行手語互動(央廣網發 學校供圖)

“比如,在錄制每期手語導覽視頻之前,我們需要與相關文化場所進行對接,這個對于健聽人看似簡單的工作,我們則需要付出2倍甚至3倍的時間精力去完成。”劉佳瑩表示,不同地域的聽障群體手語打法也存在差異,就像各地方言一樣,需要提前規范手語打法,保證在視頻中呈現規范的國家通用手語。

參與手語導覽視頻錄制的過程,也是收獲的過程,聽障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能力與社會參與感、獲得感顯著增強。“我們作為殘疾人的一員,很驕傲能從接受志愿服務到引領志愿服務,承擔起陽光助殘的使命,讓津沽文化之花在指尖綻放。”劉佳瑩說道。

當前,《從“指尖”到“心間”:指尖上的天津文化地圖》項目已經完成水上公園、周鄧紀念館、勸業場等20余個文化場所的拍攝。后期,學校將繼續加強擴大項目宣傳推廣力度,特別是與文旅事業能夠形成合力,打造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天津“名片”。

編輯:周思楊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