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3月1日消息 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天津工業游資源稟賦得天獨厚。這里不僅孕育了一系列鐫刻時代印記的民族品牌,更以諸多現代化工業生產基地構建起跨越百年的工業文明長廊,在工業游領域綻放異彩。在這座現代工業與歷史文脈交織的城市里,游客們既能在現代化的智慧工廠中探索“鋼鐵是如何煉成”的奧秘,也可在百年鹽灘旁留下一組別具風格的“人生照片”,或是“觸摸”到新中國第一塊手表的匠心。這種融匯歷史縱深與科技前沿的獨特體驗,使天津工業游成為一本解碼中國工業崛起的“立體教科書”。

有溫度 這處鋼廠“會說話”

提到“天鋼”(天津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大家往往想到的是龐大的工廠、忙碌的產線、沸騰的爐火。在經歷半個多世紀變遷后,如今的“天鋼”已成為海河之畔的國家AAA級工業旅游景區。在這里,如茵的綠草與鋼鐵雕塑相映成趣,整潔的廠區中運輸車輛有條不紊,每逢假期,前來研學的學生絡繹不絕,更是讓廠區熱鬧非凡。冰冷的鋼鐵,正化身為有溫度的“講解員”,娓娓道來著天津工業的歷史。

工人們用廢鋼渣等原料制作的工藝品(央廣網記者 周思楊 攝)

走進游客服務中心,縷縷斜陽透過明亮的玻璃,照耀在展廳內的展品上。“這些展品是由工人們用鋼渣等廢料制成的,不僅展現了綠色、低碳理念,也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我們用藝術加工的手段,賦予了它們新的生命力,也向游客們表達‘低碳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據新天鋼工業旅游景區負責人賈小慧介紹,新天鋼工業旅游景區地處“津城”“濱城”黃金走廊,依托天津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基地建設而成。景區自2020年2月運營以來,每年游客數量持續增長,如今已累計接待游客18萬人次。

學生們走進車間實地感受生產過程(央廣網發 新天鋼供圖)

在生產車間,產線正運輸著被燒得通紅的鋼材。在參觀通廊上,學生們可以“沉浸式”了解鋼鐵的鑄造過程。“我們的工業游包括生產車間、企業文化展廳以及互聯網運行中心等點位,能夠讓大家從生產、調度、管控等方面,全方位了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賈小慧說道。

有故事 這片鹽灘“美如畫”

渤海之畔,春風習習。從高空俯瞰漢沽鹽場,百里鹽灘碧波蕩漾,令人心曠神怡。雖是未到“七彩鹽田”的最佳觀賞時節,但記者在現場看到,已有不少游客慕“蘆臺玉砂”之名而來,在鹽山旁留下足跡。

百里鹽灘碧波蕩漾(央廣網記者 周思楊 攝)

“天津渤化集團一直有‘千年鹽業,百年化工’之稱。‘千年鹽業’指的就是漢沽鹽場。漢沽鹽場前身是始建于公元925年的‘蘆臺場’,如今已經在津沽大地上扎根發展1100年了。我們漢沽鹽場做工業游的目的,就是要講好‘千年鹽業’這個大故事,做好文化傳承。”講起漢沽鹽場的前世今生,天津長蘆漢沽鹽場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崔會達興致盎然。

鹽場中堆放的鹽山,如今已成為景區中的“打卡地”(央廣網記者 周思楊 攝)

每逢夏秋時節,嗜鹽菌大量繁殖,有著“大地調色盤”之稱的“七彩鹽田”便隆重登場。從2020年正式進入文旅產業開始,漢沽鹽場不斷豐富文旅內容,鹽田風光、多媒體互動、夜游鹽灘等,都讓游客流連忘返。2025年初,“首屆鹽韻潮聲·七彩鹽灘新春燈會”在此成功舉辦,非遺彩燈點亮千年鹽場,在海岸邊構成一道絢麗多彩的風景線。

七彩鹽灘新春燈會成功舉辦(央廣網發 漢沽鹽場供圖)

“2024年我們一共接待了游客32萬人,其中包括研學游客5萬人。今后我們也想把研學、黨建共建、紅色旅游作為主要發展板塊,通過我們的工業游讓各地游客欣賞到‘百里鹽灘’的壯闊之美,感受到漢鹽人‘煮海熬波’的豪情!”崔會達說道。

有趣味 這塊手表“有文化”

“您現在所處的位置是我們和國家天文臺共同打造的‘太陽投影鐘’,可以站在這里感受古代中國人記錄時間的智慧。”提起天津的工業歷史,“海鷗”“飛鴿”等“中國第一”無人不知。在海鷗表博物館,游客在工作人員張文楊的指引下走上指定點位,以自身為時鐘的“指針”。“你看,現在時間和你左手所指的時間基本一致,這就是古人的智慧。”張文楊說道。

游客體驗“太陽投影鐘”(央廣網記者 周思楊 攝)

沿著“時間大道”走進海鷗表博物館,“中國時間”的故事正在這里展開。在博物館中,功能各異的手表琳瑯滿目,以中國工業波瀾壯闊的發展歷史為底色,記錄著民族品牌從篳路藍縷到玉汝于成的崛起路程。

博物館中展出的“中國第一只國產手表”(央廣網記者 周思楊 攝)

作為首批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設立的工業文化專題“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海鷗表博物館兼具教育科普與趣味實踐,前來參觀研學的學生們不僅能夠深入了解到中國手表文化的故事,還可以親自用手表零部件DIY自己的手工小作品。“例如我手中的這幅畫,就是不久前孩子們自己制作的創意零件粘貼畫。”張文楊拿起一幅畫,上面是由手表零件粘貼成的一條蛇。“我們的博物館寓教于樂,孩子們通過手工體驗、裝配體驗等,能夠更加直觀、生動地了解中國制表工業的成就和輝煌歷程。”

張文楊展示學生制作的蛇年主題貼畫(央廣網記者 周思楊 攝)

作為中國工業文明從覺醒到騰飛的“標本”,從新天鋼智慧工廠中涌動的數字浪潮,到千年鹽田結晶的文明密碼,再到海鷗表博物館中流淌的精密時光,天津正以一場跨越時空的“工業對話”,不斷書寫著工業游的新篇章。

總策劃:王曄彪

統籌:張強

記者:周思楊 韓雨晨

實習記者:李駿宇 王婧瑜

天津市委網信辦 央廣網天津頻道 聯合出品

編輯:褚夫晴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