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10月13日消息(記者韓雨晨)近期天氣轉涼,天津市薊州區“四普”工作隊趁著“多數耕地已秋收,地表無作物、雜草等”時機,開展了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調查性試探工作。

薊州區是聯合國命名的“千年古縣”,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針對全區不可移動文物分布情況及類別,確定了“由南向北,自西向東”“由簡到繁,先建筑石碑,后遺址墓葬”的工作路線及方法。

調查性試探工作現場(央廣網記者 韓雨晨 攝)

據了解,薊州區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占全區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的65%以上,且多數位于山區及耕地內。工作隊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采用全覆蓋式的地表踏查,“一”字形拉網方式,仔細觀察地表殘留遺物,對于可能存在古代文化遺存的臺地、崗地給予重點關注,著重觀察斷面堆積,查看地表是否有相關古代遺物,同時,還向當地村民咨詢在生產生活中是否發現過相關的遺跡、遺物等。

“這次調查性試探,我們主要用的工作設備是探鏟(洛陽鏟)。”薊州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隊隊長劉福寧介紹,在水田、濕地、沙地等特殊土質條件下,使用扎桿(探針)輔助作業,布設“十”字形排孔來了解縱、橫剖面及堆積情況,可以盡量減少布孔數量,降低對地下文物的損害。

在本次調查性試探工作中,對于堆積特征清楚、明確的大型夯土建筑遺跡等,工作隊重點確認夯土遺存,以少量探孔進行穿透式勘探,了解遺跡堆積和疊壓狀況,同時,對土質、土色、致密度、包含物進行記錄分析,對堆積狀況進行研判,選擇最能夠反映堆積特征、有利于研判遺跡單位性質的探孔作為標準探孔進行記錄,并現場留取影像記錄。

在調查性試探同時,工作隊還利用北斗定位儀智能采集終端、無人機、相機等設備對于文物空間位置、照片等信息進行采集,對部分保存較好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測繪文物專題地形圖,建立了數字高程模型,并以無人機航測技術測繪正射影像。

據介紹,自2024年9月下旬以來,薊州區“四普”工作隊分秒必爭,假期仍奮戰在田野一線。“我們預計再用1個月時間,爭取在秋收后、凍土前,完成全區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調查性試探工作。”劉福寧表示,調查性試探將進一步明確全區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分布范圍、地層堆積及遺跡分布情況,為劃定文物本體邊界提供更加真實可靠的依據。

編輯:周思楊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