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機器人運輸、可視化監控、數據化管理……在烏鎮邂逅數字農業新模樣

  日前,在桐鄉市烏鎮譚家灣云上農業試驗場的云棚內,記者看到這樣一幕:地面上,一個個穿梭機器人正在運輸剛采摘下來的農產品;頭頂上,空中軌道機器人來回巡視,當感知到周圍環境發生變化時,它還能監測到病變植物并進行拍照識別及遠程診斷……

   一個以烏鎮為中心、輻射全國數字農業的“云上農業”樣板間已然成形。據了解,譚家灣云上農業試驗場占地約700畝,作為本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發展論壇推出的“一館一園一場”之一,是本屆論壇數字農業相關的重要成果展示及體驗的重要平臺。

  在云棚系統數據方艙的大屏幕上,試驗場內的氣候、種植、生產、農資、專家、銷售、市場等各類農業數據實時滾動。“這里是試驗場的‘智慧大腦’。”譚家灣云上農場負責人宋磊指著大屏幕說,以數字孿生技術為支撐,試驗場內各農業場景中的關鍵要素數據已全部“上云”,實現種植、追溯等全流程自動化,為“上云”的各涉農主體提供跨區域綜合賦能服務。

  山東壽光的種植戶已經感受到了智慧農業的魅力。看中長三角的廣闊市場,他們想在浙江建立西紅柿種植基地,可當地的品種到了浙江會不會水土不服?

  “我們先對西紅柿的‘原生環境’進行采樣,根據采樣數據建立一套生長模型,再在試驗場進行培育。”宋磊表示,數據化的管理,不僅能給農作物找到更多新家,還能獲得更高的產量和利潤,這些進入長三角地區的西紅柿,身價也大幅提升。

  智慧農業,標準化是關鍵。以前,地種得好不好全靠自身經驗,存在很大局限性。如今,隨著物聯網和5G的運用,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得以可視化監控與數據化管理,抽象的種田經驗變成了標準化、數字化的模型。何時澆水?濕度如何?在手機上點一點,就能遠程精確種田。

  此外,在試驗場的“智慧大腦”上,各地農民還能就相關問題實時咨詢全國各地的農業專家,或對云棚進行遠程托管。今后,以烏鎮為中心,試驗場將用“數字技術”為全國上云涉農主體提供跨區域賦能服務,幫助傳統農業企業轉型升級,讓智慧農業走得更遠。(記者 鄭亞麗 通訊員 魏衍方 徐瀟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