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承載著國人的情感寄托與集體記憶。不同地區風格迥異的過年習俗承載著沉甸甸的中華文化,隨著時代變遷,很多民俗文化已演化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春節前后,短視頻平臺快手就聯合人民日報、央視、新華社及多家區域頭部媒體,共同發起了“非遺里的年味”活動,讓觀眾能夠在濃濃的年味中感受中國文化魅力,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網絡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不斷擴大,線上線下互動的直播形式、短平快的短視頻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線上,快手這樣的國民短視頻社區成為了發揚非遺之美、讓年輕觀眾感受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徑。傳統文化也借此實現與年輕一代的深度連結。

  本次快手發起的活動,不僅展現了全國不同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讓不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技藝的傳承人登上了央視舞臺,向更多觀眾展現了非遺魅力。

  泥咕咕、皮影登上央視 非遺手藝人被關注報道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今展現出強大的文化活力,成為“活著的民俗文化”。據悉,快手平臺從2月4日小年夜,就開始話題征集,以“非遺里的年味”為主題,發起快手非遺爭霸賽,策動快手用戶參與話題互動,邀請大家為自己家鄉的非遺作品進行投票,為家鄉的非遺文化打call。

  活動中,快手非遺手藝人們通過短視頻記錄了非遺技藝,并且還將作品結合年味,從“牛”這一生肖形象的理解和寓意出發,進行再創作,講述“牛”背后富有年味和家鄉味的故事、展現非遺手藝之美。

  非遺所記錄的歷史親切、樸素而豐富,充滿了人情味兒和煙火氣。當前,已經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與春節有關的非遺項目就有200多個,諸如舞龍、舞獅、燈會、廟會、年畫、剪紙、社火……不勝枚舉。而這些年味十足的非遺項目,如今在快手都能看得見。

  最終,國家級非遺項目曹州面人代表性傳承人陳明遠(快手ID:@明遠面塑傳承)、安徽省非遺傳承人儲鐵藝(快手ID:@儲鐵藝省級非遺傳承人)、天津楊柳青年畫非遺技藝傳承人石彥敏(快手ID:@石姐手繪????非遺年畫)、蘇州蘇繡非遺手藝人朱學勤(快手ID:@蘇繡【學伊坊】傳承人)等8位快手非遺傳承人成功登陸央視,分別在CCTV13央視新聞頻道的除夕特別節目《一年又一年》欄目、《牛犇犇·非遺手藝人“做”牛》系列報道和CCTV2央視財經頻道《第一時間》欄目、CCTV17央視農業農村頻道春節節目《年畫·畫年》等節目中驚艷亮相。

  (曹州面人非遺傳承人陳明遠的作品)

  比如在除夕當天央視新聞頻道的《一年又一年》欄目中就報道了泥塑傳承人朱付軍(快手ID:@泥巴哥(騰哥))和皮影傳承人魏宗富(快手ID:@魏宗富,道情皮影傳承人)的故事。

  兒時的朱付軍生活在素有“中原泥塑第一村”之稱的河南省浚縣楊玘屯村。2018年,朱付軍外出打工摔傷了腿,回家養傷之際,恰逢快手合作推廣鶴壁市的民俗文化和非遺項目,朱付軍決定重拾兒時愛好。他嘗試捏了一個泥塑拖拉機發布到了快手,沒想到,這條視頻一夜之間播放量就突破了200萬。

  從那以后,朱付軍開始在快手上靠短視頻傳播泥塑技藝。他還把泥塑配上劇情、段子,甚至通過綠布摳像技術還原影視片段。以往,村里的手藝人賣泥塑主要靠廟會帶銷量,除此之外,銷路有限。在朱付軍成為坐擁474萬粉絲的快手網紅之后,從18年至今,朱付軍已經幫助100多位手藝人銷售了10萬多件泥塑作品,總銷售額達到120萬左右。未來,朱付軍打算帶著鄉親們學習快手直播,保護傳統技藝的同時也幫鄉親們增收致富。

  魏宗富是黃土高原上的農民,也是“興盛班”的皮影班主,已經學習和表演皮影38年,是魏氏道情皮影戲第四代傳人。皮影戲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2006年被入選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進入新世紀之后,對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了解的人卻越來越少,如今甘肅環縣還在從業的老藝人只有50人左右。2017年,在子女的推薦下,魏宗富開始用快手記錄皮影戲,并嘗試用直播的方式表演皮影戲。

  快手就此成為皮影戲的“24小時舞臺”,在線圍觀的人數,和以前廟會上最熱鬧的觀眾人數相比,也多出好幾倍來。魏宗富一年外出的演出場次從130多場增加到了近200場。在快手上直播的第一年,他的收入就達到了15萬元。魏宗富買了新的皮影,改造了戲臺,還買了輛大皮卡。他的理想是幾年后掙到足夠的錢,在家鄉建一個新的皮影戲院,收十幾個徒弟,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情皮影戲傳承下去。

  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出了中華文化的深厚與多樣,近年來,快手不斷利用直播、短視頻的新技術、新渠道,積極探索和實踐,希望能用更流行、娛樂化的方式,向年輕人傳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藝術精品不該被埋沒 非遺手藝人在快手展現傳統文化魅力

  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傾斜和支持,“非遺熱”在全社會范圍內流行開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并喜歡上蘊含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基因的非遺文化。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綜合運用報紙、書刊、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站等各類載體,融通多媒體資源,統籌宣傳、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創新表達方式,大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

  以往,缺乏有效傳播途徑是非遺文化藝術傳承艱難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快手能讓表演者、手藝人和觀眾實現更多互動,增強二者間的關聯,這必然會對傳統藝術的傳承發展提供助力。

  一邊是傳統藝術尋找新生,一邊是快手通過直播、短視頻探索傳播新路徑,雙方一拍即合。借助互聯網技術,傳統藝術正在以全新姿態進入大眾視野,快手也在通過平臺優勢不遺余力地幫助傳統藝術“圈粉”。 如今,京劇、秧歌、秦腔、嗩吶藝術、琵琶藝術、蘇繡、面人、泥塑、太極拳、剪紙等藝術都已經是快手上的熱門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快手大數據研究院與快手非遺學院聯合發布的《2020快手非遺生態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國137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快手涵蓋了1321項,快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覆蓋率達96.3%。

  技術的更迭在便利生活的同時,也見證著眾多美好事物的消失。這其中,就包括被沖落在時代夾層的傳統手藝人。有人選擇放棄,有人仍在堅持,而比堅持更難的,是被看見。快手的出現,重新將老手藝推回大眾眼前并煥發新的生命力,手藝人們也通過傳承、發揚手藝,平衡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活得有尊嚴。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文化資源,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貼近、融入人們的生活,是新時代傳承發展非遺的最佳方式。快手通過整合平臺資源,積極引導公眾特別是年輕人認識、了解非遺文化的魅力,尊重、贊賞傳承人的智慧和技藝,增強文化自信,弘揚傳承非遺的博大精深,延續非遺的文脈淵源。未來,快手將會繼續邀請非遺文化傳承人,以創新的形式對非遺文化進行傳播和弘揚,讓更多的網友了解非遺和我國燦爛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