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星火”到“燎原” 5G產業化應用之路還要走多遠
5G無人礦山、5G智能交通、5G智慧醫療、5G特高壓變電站、5G無人機……當前,以5G為代表的新技術開啟了萬物互聯時代,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正加速與各行業滲透融合。記者調研了解到,當前5G產業化還停留于“星星之火”式的點狀應用,要達到“燎原之勢”,還面臨終端成本高、網絡覆蓋不足、商業模式不清晰、行業適配度不足等諸多難題。業內人士建議,多措并舉加快推進5G產業化應用,讓5G真正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支撐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5G產業化應用燃起“星星之火”
2019年6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建設開通5G基站超過70萬個,累計終端連接數已超過2億,5G網絡正加速成型。在此基礎上,5G產業化應用已燃起“星星之火”。
室外冷風呼嘯,位于焦作市的河南能源焦煤集團千業水泥公司智能調度中心內卻溫暖如春。23歲的張任重正一邊盯著屏幕,一邊手持握桿遙控操作數公里外的挖掘機進行裝卸作業。“我們打造的‘5G綠色無人礦山’項目借助5G等新技術,已實現礦山破碎、挖裝、運輸、監測等環節無人化遠程操作,提高了作業安全性和生產效率,也改善了作業人員的工作環境。”千業水泥公司副總經理鄭波說。
2020年6月,鄭州市鄭東新區自動駕駛公交1號線開通。“自動駕駛公交依靠北斗衛星和激光SLAM實現定位,要實時傳輸北斗信號,實現紅綠燈通信、盲區預警等功能,5G低時延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宇通智能交通與自動駕駛部規劃與控制主管劉振楠說。
據介紹,河南省在鄭大一附院建成了全國第一個5G醫療實驗網絡。在鄭大一附院河醫院區神經外科辦公室,為新疆哈密市中心醫院的幾位患者做了遠程診療后,神經外科主任劉獻志正通過電腦屏幕遠程指導該院鄭東院區的一臺腦部手術。
“好了,已經沒有出血點了,手術可以結束了。”劉獻志一邊與該院鄭東院區執行手術的醫生對話,一邊指著電腦屏幕說,“神經外科手術要求非常高,沒有5G時手術錄像傳輸不流暢,清晰度也不夠。現在你看,很清晰,也看不出延遲。”
在疫情防控中,5G技術也大有可為。2021年1月10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安排5G車載移動CT馳援河北,幫助河北地區快速診斷新冠肺炎。援冀的中南醫院醫學影像科主管技師葉乃力介紹,“車載+5G”移動高帶寬傳輸的特性,很符合疫情防控復雜條件下的臨床診斷業務需求,可以加快患者診療效率、降低醫務人員感染風險。
2021年1月17日,天津港傳統集裝箱碼頭全流程自動化升級改造項目實現全面運營。該項目集成5G技術、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多種技術,實現了無人自動化集裝箱場橋、無人駕駛電動集裝箱卡車、無人智能解鎖站和無人集裝箱岸橋規模化成組應用。
在深圳,當地已實現全市區域5G獨立組網全覆蓋,5G基站建設密度全國領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作為總促進機構,聯合相關企業、協會、聯盟等實體機構,組建了“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產業集群”,培育5G、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以及相關聯動產業的融合創新發展。
與此同時,5G與智能制造、旅游、特高壓變電站、無人機、物流等行業的融合也在持續推進。
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的《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我國將在10個重點行業打造30個5G全連接工廠。
5G產業化欲成“燎原之勢”仍存難題
記者調研了解到,加速5G產業化應用,還面臨終端成本高、網絡覆蓋不足、商業模式不清晰、行業適配度不足等諸多難題。
——5G產業鏈條有待完善,部分領域差距仍較大。
中國聯通集團產品中心總經理張云勇介紹,我國目前在5G技術標準和專利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但高端數據通信芯片、高速數模轉換芯片、高端CPU/FPGA、高性能的射頻前端器件等核心器件仍較為依賴進口,在指令集、芯片設計等技術壁壘較高的環節,與歐美一流芯片企業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5G模組和終端成本高,網絡覆蓋仍顯不足。
張云勇介紹,由于5G使用頻率較高,預計5G站點密度至少為4G的1.5倍,網絡投資規模約為4G的4倍,因此5G網絡部署初期面臨的資金壓力較大。此外,5G時代的終端類型,除智能手機外,還有各種行業終端,其通信核心是5G模組,在初期推廣中面臨規模小、成本高、利潤低、見效慢等問題,高成本制約了快速推廣。
在鄭大一附院黨委副書記、國家遠程醫療中心主任趙杰看來,5G在遠程醫療領域價值巨大,但目前省內其他醫療機構尚未完全覆蓋5G網絡,遠程會診、遠程手術指導、遠程語音救治等功能暫時無法大規模展開。
中國聯通研究院5G無人機項目負責人王湘寧介紹,5G無人機是5G行業應用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基本都是利用地面現網進行5G無人機試驗,但現網覆蓋尚不足,也非專門針對空中目標鋪設,在性能質量方面有待提升。
——5G與垂直行業深度融合適配不足。
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提出,當前5G網絡正加速構建,但其推廣完善及與各行業的垂直整合仍存挑戰。
以醫療行業為例,趙杰介紹,目前,包括華為、高通及其他廠家推出的一些5G模組和路由器,與現有的醫療設備適配性不足,導致5G網絡在醫療應用上還不夠穩定。
5G與電力系統的融合應用也面臨難題。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技術發展部專責李永杰介紹,一是uRLLC、mMTC標準滯后給電力應用帶來不確定因素;二是5G的網絡特征對現有電力安全防護架構、安全設備以及網絡管理提出新挑戰,5G應用安全防護體系和防護方案尚處于研究階段,制約了生產控制業務的推廣應用;三是未來大量的電網生產業務將承載于運營商5G公網,如何對電力5G業務實現全流程管控面臨挑戰。
——5G商業模式不清晰,應用生態較為滯后。
趙杰介紹,5G在醫療應用方面的商業模式還不太清晰,以鄭大一附院為例,雖然全院建立了5G網絡,但是運營商如何收費、醫療設備如何進行流量計算等還有待確定。
有地方政府負責人坦言,現有的5G應用場景局部點狀應用多,垂直行業應用場景少,成熟并能復制推廣的場景項目還不夠多。
專家建議多措并舉加快推進5G產業化應用
相關專家建議,應多措并舉,加速推進和優化5G產業化運用,讓“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加速5G基礎設施建設和行業適配研究。
張云勇建議,加大5G網絡共建共享力度,避免網絡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緩解建設資金壓力;在5G商用初期,可通過專項補貼引導5G模組生產企業規模化發展,激發產業鏈上下游積極性,最終實現降成本目的。同時,建議有關部門積極引導5G垂直產業合作模式。
中國移動設計院河南分院院長趙占軍建議,一方面加快公共機構向5G基站建設無償開放,推進通信基站與社會桿塔資源雙向開放共享,降低5G網絡建設成本;另一方面,通過對5G基站進行電價補貼、支持信息基礎設施進行智能電表改造、簡化申請用電報裝流程等,降低用電成本。
李永杰建議,在電力行業,面向發、輸、變、配、用各環節開展5G應用需求調研,共同開展適配性研究與業務適配性測試。
二是推動試點工程,支持先行先試。
趙占軍建議,認定一批產業帶動作用明顯的5G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示范項目,圍繞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地鐵、高鐵等重大工程建設,集中開展重大工程5G示范應用,可給予一定獎勵,發揮先行先試引領作用。
三是加大研發創新投入,打通產業鏈上下游。
華為無線產業發展部副部長武亮平認為,加快5G商用步伐,同步推進芯片、終端、網絡設備等整個5G生態發展,需盡快補齊產業鏈短板,建議加大上游企業在研發創新上的投入,形成良性循環。
趙占軍建議,加大力度培育科技骨干企業,建設一批具有頂級硬件條件、充分發揮研發與應用能力的“5G+云+AI”產業基地,以需求為導向支持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
四是加強5G人才生態建設,提高勞動者數字技能。
專家建議,加快培養涉及信息專業、通信專業和工業互聯網的復合型5G人才。加快推進5G人才生態建設,打造一批功能突出、資源共享的區域性數字技能公共實訓基地,支持數字經濟大型骨干企業與科研院所共建人才培養基地,更好更快補齊5G方面人才短板。(記者 王圣志 張浩然 王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