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的信息自動獲取、加工與提取技術,遙感信息能夠更加快速廣泛地應用于不同領域。”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主任徐文在7月9日至10日于北京召開的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WGDC 2019)上表示,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激發了遙感應用創新。
遙感數據進入大數據時代
“國產遙感衛星數據已呈現大數據特征。”徐文說。
徐文介紹,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民用國產陸地觀測衛星,填補了我國自主遙感衛星數據的空白。經過20年發展,國產陸地觀測衛星已實現高、中、低分辨率全覆蓋,最高分辨率達0.5米。
與此同時,陸地觀測衛星的數據分發服務急劇增長。徐文介紹,截至目前,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共分發遙感衛星數據3000余萬景,其中分辨率優于2.5米的數據分發量為2100余萬景。2007年至2018年間,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陸地遙感數據存檔量從0.18PB增長到35PB,增長了194倍。
“值得關注的是,2010年立項的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技術專項實施9年來,數據源不斷在豐富。”中國國家航天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余琦在會上表示,高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高分數據的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并與其他民用衛星、遙感數據相配合,為遙感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余琦介紹,目前衛星數據已經廣泛應用于20多個行業,在國土、環保、林業、農業、測繪等領域應用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為遙感應用添活力
盡管如此,在徐文看來,遙感大數據的價值仍有待深入挖掘。
徐文舉例說,未來電信運營商將布設大量5G基站,基站怎么選型?如何布局?遙感大數據在進行數據挖掘之后,能為電信運營商提供良好的服務。
“過去遙感數據少,靠人工方式可以進行長周期處理。現在數據多了,人工方式滿足不了用戶需求。”徐文認為,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與遙感服務結合“必不可少”。
事實上,人工智能正在成為遙感大數據的“解譯俠”。
此次大會上,商湯科技遙感事業部總經理張琳發布了商湯科技在線智能遙感解譯平臺SenseEarth。該平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地表衛星影像進行識別和分析,普通公眾也能在線體驗基于衛星影像的道路提取、艦船檢測、土地利用分類等人工智能解譯功能。
記者采訪了解到,該平臺依托于商湯科技SenseRemote遙感影像智能解譯解決方案。目前SenseRemote已應用于遙感影像的要素識別與調查、資源分析與評估、動態監測與預警、違法建設行為監測等多個領域。
“在海量遙感數據以及多個行業發展的支撐下,人工智能的技術驅動給國產衛星產業帶來新的活力。”歐比特公司總經理顏志宇介紹,該公司利用相關監測模型以及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對海量遙感數據進行提取、精細分析、可視化展現,從而為政府管理提供決策支持、預案并助推智慧決策能力。
顏志宇預測,人工智能宇航芯片的面市,使在軌人工智能處理系統成為可能。而在軌人工智能采集與系統處理,又將進一步改變人工智能數據處理的工作模式。(記者 劉園園)
編輯:
王夢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