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在遙感測繪、定位導航、科學實驗等中高軌道衛星應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如“風云”氣象衛星、“北斗”導航衛星、“嫦娥”探月衛星等,然而低軌衛星互聯網這一前沿領域的研究工作仍相對滯后。2020年,衛星互聯網被納入我國“新基建”范圍。在衛星互聯網空間段原材料雙邊市場建設、衛星互聯網地面段通信網絡間融合運營、衛星互聯網用戶段“通導遙”數據共享等方面,進一步激發各類信息網絡“新基建”之間的協同集群作用,將有助于形成行業合力,共同推動衛星互聯網高質量發展。

  推動衛星互聯網空間段原材料雙邊市場建設

  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首次將衛星互聯網與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一并納入“新基建”范圍。然而,各類“新基建”行業市場之間普遍存在缺乏統籌協調的現象,亟須引起高度重視。

  一方面,應加強“新基建”原材料雙邊市場重合度。衛星互聯網作為系統規模大、通訊容量高、傳輸延時小的新型通信產業,動輒涉及上百顆低軌衛星太空組網,空間裝備的研制環節離不開鈦合金、改性電木以及復合陶瓷等上游原材料的供給支撐。據統計,我國星座計劃中組網數量在30顆以上的低軌衛星項目已達10余個,項目規劃衛星發射總數量達1900余顆。同時,與“北斗”“天通一號”“實踐十三號”等傳統中高軌道衛星通信系統不同,低軌單星體積更小而協調復雜度更高,對于微型宇航級芯片、高轉換效率電池、大視場星敏感器等高性能元器件的依賴性更強。因此,要增強衛星互聯網“新基建”空間段電子元器件供應能力,同時著力提升金屬、非金屬和復合材料的上游雙邊市場重合度。據有關方面預測,在我國“新基建”工程中2020年度特高壓項目可拉動170萬噸鋁消費,5G基站項目可拉動1.1萬噸的鋁消費,城際高鐵項目可拉動1.08萬噸鋁消費。上述輕量化項目的陸續實施,勢必促進衛星雙邊市場隨之持續擴大,從而降低衛星互聯網“新基建”整體建設成本。

  另一方面,應加大衛星周邊市場的政策扶持力度。受衛星互聯網被納入“新基建”范圍的影響,火箭發射運載等周邊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據統計,國內現已注冊120余家民營航天公司,一箭多星、海上發射、火箭回收等空間技術研發的商業融資額已近30億元。同時,地方政府也在項目審批、土地供給以及稅收優惠等方面為衛星周邊市場開辟綠色通道。例如,四川省在《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中提出,計劃實施“星河”智能衛星互聯網建設重大工程,對促進空間段測控運載研究和帶動衛星互聯網產業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政策推動作用。加大衛星互聯網運載研發領域的“新基建”政策扶持力度,將有利于提高相關周邊基建工程的建設效率。

  推動衛星互聯網地面段通信網絡間融合運營

  從產業鏈的細分市場規模來看,作為整個衛星互聯網的中樞環節,地面運營服務業占比最多,約為45.6%。但是衛星互聯網與現有地面移動數據網絡之間缺乏頂層設計,難以共建共治,“兩張皮”的物理隔離桎梏亟待破除。一方面,在沙漠、海洋、高空等低密度用戶接入地域,衛星互聯網能夠為科考隊員、遠洋漁民和航空乘客等特定群體提供泛在化的移動通信服務,打造邊遠地區的“衛星+互聯網”運營模式。另一方面,5G網絡在城市、鄉鎮、村屯等人群密集區域被廣泛部署,憑借低資費、大帶寬與小體積等商用優勢,已經成為各地移動通信“新基建”的重中之重。例如,吉林省在《新基建“761”工程實施方案》中,計劃到2025年投資839億元建設5G智能信息網,實現全省縣鄉鎮5G網絡覆蓋。

  因此,加強衛星互聯網與5G“新基建”的融合運營,可謂大勢所趨。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堅持網絡一體化架構原則,共同打造地面段的通信運營框架,加快中游地面段與5G網絡的星地結合,增進衛星與地面、衛星與衛星、終端與終端之間的通訊拓撲結構耦合性。

  二是在衛星互聯網的傳輸層、網絡層和數據鏈路層之間共享5G接口協議,充分復用 5G底層代碼、數據結構和編程語言,提高衛星地面段設計、運維和升級的魯棒性。

  三是在中游地面段的跟蹤遙測及指令分系統等方面參照5G基站、天線模組和基帶芯片等信道標準,從而縮短“新基建”架設工期和降低地面段運控成本,提高衛星互聯網融合運營的通用性。

  推動衛星互聯網用戶段“通導遙”數據共享

  長期以來,衛星數據應用領域具有“專星專用”的行業特點,形成了衛星用戶之間的信息孤島和業務壁壘,無法滿足大數據時代的海量存儲、關聯分析與數據挖掘等共享需求。未來伴隨衛星互聯網的日臻完善,通信衛星、導航衛星、遙感衛星三大主流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勢在必行,從而形成巨量的“通導遙”用戶大數據。例如,大量的中繼站通信數據、導航定位數據和遙感光譜數據需要統籌進行相關性分析,以便攫取潛在的衛星信息價值。

  因此,應前瞻性地運用大數據“新基建”來驅動衛星互聯網用戶段的數據應用開發,“新基建”的大數據中心工程不但可以為下游用戶段實現涵蓋采集、傳輸、存儲等“通導遙”數據源的應用管理閉環,而且能夠提供數據清洗、數據挖掘、數據災備等拓展開發服務,從而帶動衛星互聯網“新基建”滿足更加豐富多元的數據需求。

  (臧超系長春市行政學院信息技術部高級工程師;劉暢系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