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目前被納入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大遺址無論是數量還是等級,都位居全國前列。1974年7月,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考古勘探發掘正式開始,拉開了對秦始皇帝陵大規模、科學、系統、全面考古的序幕。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秦兵馬俑考古發掘50周年。

實驗室投入使用 破解彩繪保護難題

兵馬俑的彩繪保護是個難點,經過2000多年的深埋,保存下來的顏料,最極端的情況下,出土后幾分鐘內發生急劇的變化,開始脫水、起翹、剝落,有的就遺留在泥層上。大家看,這就是一件出土不久的兵馬俑穿靴子的雙腳,揭起泥土就能看見還殘留在土層上的顏料。兵馬俑在古代就被焚燒破壞過,再加上年代久遠,所以能僥幸保存到現在被我們親眼看到的彩繪少之又少。在發掘過程中發現的每一片彩繪都必須小心保護。

十年探索 找到彩繪保護關鍵材料

30年前,我們對粘在泥土上的顏料真的是沒有太好的處理辦法,后來經過長期摸索,大約20年前,文物保護專家們找到了兩種關鍵材料,就是大家現在看到這個小瓶子里裝的白色混合液體。里面含有兩種高分子聚合物,聚乙二醇和聚氨酯乳液,一個負責保濕、一個負責加固。彩繪俑一旦脫離恒溫恒濕的封閉環境,就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刷一刷,保養一次。修復好的兵馬俑臉色多棒,這東西簡直就是兵馬俑的保濕霜和定妝液。

彩繪保護新科技 色度儀鎖定顏色不偏差

到了今天,有了這個實驗室,咱們兵馬俑彩繪的保護手段又上新了。首先給您介紹這件色度儀。我們肉眼觀察顏色可能會受到角度、漫反射還有一些心理因素的影響,色度儀則幾乎不受影響,激光每10秒鐘檢測一次,如果沒有變化,這邊的波形顯示就會是一條直線,而一旦有變化,您看,專家用一張紙片干擾一下,波形就變了。所以,如果真的顏色有哪怕微小的變化,我們都可以第一時間采取保護措施。

超景深顯微鏡 拍到古代工匠指紋

還有這件儀器,叫做超景深顯微鏡,據說能夠看到很多我們肉眼不容易發現的細節,特別是用它來看內部殘留的痕跡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發現。您看,現在屏幕上顯示有一枚指紋,這個應該是兩千多年前制俑工匠留下的指紋,我們把這樣的指紋收集起來,放到數據庫里比對可能會發現很多新的歷史信息,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研究方向。

文物保護科技 讓兵馬俑色彩紛呈

像這樣高科技的手段,這間實驗室里還有很多。比如工作記錄系統、文物信息采集系統等等。所以,現在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參觀,游客們可以看到神奇的“綠臉俑”、帶有中國紫的“紫袖俑”、將軍俑背后精美的腰帶紋飾、以及栩栩如生的彩繪俑頭。兵馬俑變得越來越多姿多彩,背后就是這些科技的力量在起作用。

這張照片就是建實驗室的地方前兩年的樣子,在一個開放式的空間里,沒有恒溫恒濕、也沒有空氣凈化、更沒有剛才我們看到的那幾件高精尖的保護利器。

編輯:劉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