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63年出土于陜西寶雞的西周青銅器何尊內底刻有銘文“宅茲中國”,是目前發現“中國”二字最早的實物記錄。陜西寶雞這座城市誕生了周、秦兩個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朝代,這里也是周禮之鄉、中國青銅器之鄉。寶雞當地的城市口號為“看中國來寶雞”,來這里到底能看到什么,這里有哪些“寶藏”能展現中國之美、中華文化之厚重,讓我們一起來走進寶雞,來品味文化中國。

央廣網寶雞5月23日消息(記者陳鏘 實習生李姝楠)在浩如煙海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一個個出土的文物遺存,鮮活地詮釋著“何以中國”的故事。在位于陜西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寺博物館,來自于伊斯蘭和東羅馬的琉璃器在這里被完好展示,訴說著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盛況。一件件驚艷世人的出土文物見證了大唐盛世。

唐代法門寺瓌琳宮二十四院展示(央廣網記者 陳鏘 攝)

1987年,塵封了1113年的法門寺唐塔地宮被開啟,4枚釋迦牟尼佛指舍利以及包括秘色瓷在內的2000余件唐代宮廷文物正式出土,一時為世界所驚嘆。

“當年法門寺唐塔地宮開啟后,國內外的專家一致驚呼,法門寺地宮一開,便是半個盛唐。”法門寺博物館講解員徐敏杰正向游客介紹地宮出土時的故事。佛法器、琉璃器、舍利寶函、茶器具等來自大唐的寶藏,揭開了法門寺地宮塵封的秘密。

法門寺始建于東漢末年桓靈年間,距今已有1800余年歷史,因供奉有釋迦牟尼佛舍利而聞名于世,有“關中塔廟始祖”之譽。公元874年,唐王朝完成最后一次供奉后,佛指舍利連同數千件唐皇室稀世珍寶一同被封入地宮。

鎏金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杖(央廣網記者 陳鏘 攝)

“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舉世僅存的四枚佛指舍利和唐代皇室供奉的121件(組)金銀器、14件首次發現的秘色瓷、數百件絲綢服飾,同時出土的還有20件美輪美奐的琉璃器。這次發現不僅是20世紀重大考古發現,也是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法門寺博物館館長魏曉龍介紹。

法門寺因供養佛指舍利而建塔,因塔而成寺。“在重修寶塔時,人們意外地發現了這個塔下的唐代地宮。為保護地宮內的珍貴文物,國務院批準在法門寺旁修建了法門寺博物館對文物進行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魏曉龍說。記者了解到,法門寺博物館目前館藏文物9439件,其中一級文物138件,二級文物25件,三級文物62件。

在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的20件琉璃器中,有產自地中海東岸的東羅馬琉璃器,大量產自阿拉伯帝國的伊斯蘭琉璃器,以及帶有濃郁中國風格的一套琉璃茶托、茶盞,它們是文明交流的見證者。“這些琉璃器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見證了千年前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繁盛。”魏曉龍說。

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文物眾多,伊斯蘭玻璃器的器型、紋飾、工藝和化學成分,多可以在伊朗內沙布爾出土的產品中找到參照物。其中,出土的六件刻花玻璃盤都以植物紋和幾何紋為主題,但每件盤子的圖案各異。植物紋中有楓葉紋、葡萄紋、花卉、枝條等,幾何紋有正方形、圓形、菱形紋、十字紋、三角紋、繩索紋等,植物紋與幾何紋有機融合在一起,再加上細密的平行斜線作底紋,組成繁麗的圖案,并填充滿整個盤底,是伊斯蘭琉璃器最顯著的特點。

法門寺博物館展示的秘色瓷碗(央廣網記者 陳鏘 攝)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組秘色瓷一共四件展示物品,有盤子、有碟子、有碗,它們的色澤青翠如玉。”徐敏杰介紹。出土于地宮的秘色瓷,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有文獻資料記載的皇家唐朝的御用瓷器。“根據考古研究得知,秘色瓷在出土時由于紙張包裹,在它的外表留有斑駁痕跡,而這些紙張上也有珍貴的留存。其中有一件器物上方就有很明顯的仕女圖,秘色瓷展現的不只是瓷器工藝,更反映了當時王朝對它的保護和供養。”她說。

徐敏杰介紹,地宮出土的《物賬碑》是目前首次發現的唐代皇家的一塊完整的衣物賬碑,清楚記載了唐朝法門寺地宮里的文物的名稱、重量、數量,記載了秘色瓷等失傳文物,為研究地宮出土文物以及大唐皇家珍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據介紹,2021年,法門寺博物館對館內基本陳列進行提升布局,更新陳列后的博物館分為三個展區。“現在在西展廳陳列著法門寺的歷史,包括佛教的中國化。在珍寶閣里,我們對絲綢、秘色瓷、琉璃器這些代表性文物進行了分區獨立展示。在東展廳,我們對出土的金銀器進行了沉浸式展示,游客到來參觀會感受到這些金銀器仿佛又回到了皇宮。”魏曉龍介紹。

近年來,法門寺博物館積極致力于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與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合作,成立了“法門寺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古茶器具研究院”,三年來法門寺博物館共舉辦文物巡展7次,大幅提升了法門寺博物館文物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我們的大唐寶藏全國巡展活動目前已經走過了七站,現在已經成為博物館的一個品牌式的展覽。”魏曉龍說。

此外,陜西大唐茶文化研究院在法門寺博物館成立了“研學基地”,進一步弘揚傳承和研究發展大唐茶文化。目前,“我是小小茶博士”“大唐皇家茶宴”等活動已在館內外舉辦推廣,一系列文創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

人類的文化有其相似性和共通性,文明因交流互鑒而豐富多彩。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的琉璃器,見證了古代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而博物館近年來不斷創新方式讓文物“活起來”,正讓曾經深埋于地下的遺珍再現千年輝煌,成為文化交流傳播的“金字招牌”,更是成為了人們了解大唐盛世的一個窗口。

編輯:劉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