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山西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東部,被譽為“華北水塔”,是拱衛京津冀和黃河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是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之一。

為了講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山西故事,央廣網山西頻道在2022年918日正式啟動了《我家就在河邊住》大型融媒體主題宣傳活動。

活動圍繞黃河、汾河沿線的縣域展開,以普通人展現大時代,聚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圖景,以及百姓因河而興的幸福故事,多角度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

老牛灣雪景(央廣網發 王晉飛 攝)

央廣網忻州11月18日消息 “九曲黃河十八彎,神牛開河到偏關。明燈一亮受驚嚇,轉身犁出個老牛灣……”這是一首關于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的美麗童謠。

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的黃河,一路咆哮,沖出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被明燈山逼出了一道“幾”字形大拐彎后,在偏關一頭扎進了黃土高原,由此造就了被譽為“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里最美的一灣——老牛灣。

這里是黃河流經山西的第一個村莊,位于偏關縣城西北方向約40公里處,以黃河為界,北岸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清水河縣,西鄰鄂爾多斯高原的準格爾旗,是一個“雞鳴三市”的古村落。

最為神奇的是,老牛灣是中華文明的兩大地理坐標——黃河與長城第一次握手的地方。

老牛灣是黃河與長城第一次握手的地方(央廣網記者 任重 攝)

地處晉西北的偏關縣,得名于偏頭關,曾是明代長城外三關之首,與寧武關、雁門關并稱中華三關,有著“三晉之屏藩”“晉北之鎖鑰”之稱。

“我們祖上應該是明朝洪武年間到老牛灣戍邊將士的后代。在明朝時,老牛灣就是一個分界線,一到冬天黃河要結冰,結冰后北元的馬隊就把馬蹄子裹上毛氈這些防滑物品,到內地燒殺搶掠。明廷為了保邊關安全,就在老牛灣修了長城,夏守邊而冬守河即為寇衛。”呂成貴表示。

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老牛灣人,今年56歲的呂成貴曾擔任老牛灣村黨支部書記,如今他是一名守護長城的義工。

56歲的呂成貴如今是一名守護長城的義工(央廣網發 葉嫻豆 攝)

偏關縣境內長城縱橫交錯,曲折蜿蜒,山、河、關、堡星羅棋布,為我國萬里長城的精華地段之一,被譽為“中華長城古堡第一縣”。偏關也是山西省內長城里程最長的縣,全縣境內長城總長126公里。

偏關縣境內的丫角山,是明代九鎮長城中大同鎮與山西鎮的交界處,也是內長城與外長城的交會點。

守護長城的數十年中,丫角山是呂成貴跑得次數最多的地方。

丫角山最著名的當數九窯十八洞,這是一座在兩山連接的山洼處巍然屹立的磚石結構空心敵樓。九窯十八洞是長城上設置功能最全的軍事堡壘,既是戍邊將士的住所和武器庫,又是阻擋和打擊敵人的軍事陣地。

走在這些斷壁殘垣中,呂成貴直言,“我們都是戍邊將士的后代,有責任把長城利用好、保護好,讓它傳承下去!”

偏關縣致力打造國際知名的黃河、長城文化旅游目的地(央廣網發 葉嫻豆 攝)

作為晉西北的橋頭堡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節點,隨著黃河、長城兩條“一號”旅游公路的全面貫通,近年來,偏關縣的旅游資源開始被激活。“大力發展旅游新業態、開發旅游新產品、打造旅游新品牌,強力推進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奮力打造國際知名的黃河、長城文化旅游目的地”成為偏關縣全體干部群眾勠力同心的必答題。

如今的老牛灣村,一排排錯落有致的石頭窯洞,都已被改造為農家樂與民宿。每年的“五一”到“十一”期間,自駕的游客都會選擇到老牛灣村住住土炕,吃吃黃河里的河鮮與當地的羊肉等特色美味。

呂成貴說,依托旅游,如今老牛灣老百姓的日子紅紅火火(央廣網發 葉嫻豆 攝)

“利用黃河和長城兩大資源,我們老牛灣現在的民宿跟農家樂都搞起來了,下一步我們還要搞得紅紅火火,讓老百姓都能依托旅游富起來。” 呂成貴告訴記者。

美麗關不住,偏偏愛上你。

登上老牛灣古堡的制高點,遠眺“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壯美景色,呂成貴心情異常平靜。他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把長城守護好。(央廣網“我家就在河邊住”融媒體報道組)

編輯:郎麒
原創版權禁止商業轉載 授權>>
轉載申請事宜以及報告非法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010-56807194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