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稻香蟹肥,又到一年捕蟹時。
國慶長假期間,位于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孫吉鎮薛公村的黃河大閘蟹養殖基地熱鬧非常。
“從10月1日開始到現在,我這500畝的大閘蟹養殖基地日均要接待三四百個游客,每天都會有人來購買大閘蟹,手機里還躺著六七十個未接的預訂電話。”面對源源不斷的訂單,這幾天,臨猗縣品極鮮大閘蟹養殖基地負責人李楠每天只睡5個小時,除了捕蟹、捆蟹,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到田間地頭給游客們實地講解大閘蟹的成長過程。
能吃還能玩,農文旅融合下蟹塘打開了想象空間
背青腹白、爪金毛黃……近日,走進薛公灘阡陌縱橫的蟹塘,明媚的陽光將水草和螃蟹映得一清二楚。微風拂過,伴著陣陣漣漪,橫行的黃河大閘蟹紛紛沿著水邊的攔網,奮力向上。
“您知道蟹成熟需要多久嗎?”“您知道蟹每年脫幾次殼嗎?”記者見到李楠時,他正帶著一隊游客參觀蟹塘。
在蟹塘邊,李楠抓起螃蟹告訴游客們,從綠豆大小的蟹苗長成成蟹要花一整年時間,其間,它要蛻5次殼,每蛻一次殼,就會長大一倍,這是一個“關鍵動作”。
介紹完這些,李楠拍拍雙手吸引游客們的注意,他高聲說:“接下來大家可以在這里嘗試抓幾只,當心落水,小心被鉗。”李楠告訴我們,據不完全統計,長假期間,他接待的游客中外地游客居多,其中,年長者比較喜歡聽他講的養蟹故事,親子家庭則更偏愛體驗動手抓螃蟹。
回想起幾年前,地處黃河岸邊的薛公村,昔日灘涂地滿目蕭涼,大面積荒溝閑置撂荒。如今,薛公村黃河灘有1000余畝蟹塘,20多戶養殖戶在這里養殖大閘蟹。其中不僅有外地人,還有一些像李楠一樣的本地人,大家經常聚在一起,互相交流養殖經驗。
“目前,我們薛公灘的黃河大閘蟹養殖規模已達1000畝,并且注冊了‘薛公黃河大閘蟹’品牌,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孫吉鎮黨委書記王國告訴記者,“經過近幾年的摸索和發展,‘薛公黃河大閘蟹’已經在全國市場越走越俏,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
大閘蟹戀上黃河水 特色養殖助振興
“想要出好蟹,必須有一汪好水。”李楠告訴記者,“大閘蟹品質首先取決于養殖環境,咱們薛公灘水質優良、水草豐茂、餌料豐富、氣溫適宜,黃河大閘蟹的生長條件得天獨厚。”目前,正是黃河大閘蟹成熟上市的最好時節,這兩天進入籠網的螃蟹也越來越多,據初步統計,今年每畝的產量有望突破300斤,總產量在15萬斤以上,這些大閘蟹90%以上通過零售方式銷往山西各地的專賣店,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和追捧。蟹塘邊,拎起沉甸甸的籠網,李楠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為了喜慶豐收,國慶期間,一場以“迎國慶·賀蟹豐”為主題的大閘蟹開捕活動在孫吉鎮薛公灘舉行,活動現場熱鬧非凡。10月6日,新華社以《在黃河岸邊尋找“海味兒自由”》為題,報道了國慶假期黃河薛公灘生態文化旅游景區大閘蟹開捕活動的盛大場面,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客商和游人。報道稱,“經過幾年的摸索和創新,在黃河灘上實現了‘南蟹北養’,昔日貧瘠的土地如今成了村民的致富田……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典型案例之一。”2023年以來,黃河大閘蟹“火爆出圈”,中央、省市媒體紛紛報道,黃河薛公灘生態文化旅游景區更是榮獲“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稱號。
李楠和他所經營的大閘蟹養殖基地,是薛公村立足荒溝和灘涂地資源進行規模化和特色化開發思路的一個縮影。王國坦言,產業的興旺,帶動了薛公灘有效、健康、持續高質量發展,也為薛公村帶來了可觀的集體收入。
隨著黃河大閘蟹的不斷出圈,臨猗縣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推動黃河大閘蟹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強品牌建設,拓寬銷售渠道,讓更多的人品嘗到優質大閘蟹。下一步,將持續加大對特色產業資源的現代化運作力度,守住灘涂促振興,讓更多優秀的產業在青山綠水之間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以實際行動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