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火紅的高粱、金黃的玉米、沉甸甸的谷穗裝點著田野里豐收的喜悅。幅幅美景,濃縮著大同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助力農民增收的累累碩果。截至目前,該市累計發展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區190萬畝,普遍增產20%—30%,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探索出了有機旱作引領、種養加循環、農文康旅融合的有機旱作農業高質量發展“大同模式”。

云州區吉家莊鄉甕城口村谷子收獲(來源:資料片)

秋日里,云州區吉家莊鄉甕城口村2000多畝有機旱作農業核心示范區一派秋收的繁忙景象,村黨支部書記陳紀新介紹說,“村里實施的雙壟溝播全膜覆蓋+膜下滴灌技術,高粱畝產真是不錯,加上市場景氣,農戶多收入好幾千元。今年糧食市場行情好,我們村戶均種糧收入都在3萬元左右,加上種高粱收入,有的上五六萬了。”作為有機旱作農業示范村,經過近三年時間的打造,甕城口村逐步形成了以種植高粱、谷子為主的有機旱作農業核心區,并探索實行了統一規劃、統一技術、統一標準、統一服務、統一銷售的“五統一”管理模式,農民收入大幅增加。

令人欣喜振奮的好成績,正是大同市深耕農業賽道,以綠色、有機、低碳理念為引領,以“特、優”發展為方向,以提質效、促增收為目標,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通過“品牌引領、園區承載、項目帶動、科技支撐、產業融合、文旅振興”,帶動全市農業高質量發展及促進農民增收的真實寫照。

“北斗+智慧農業”支撐玉米單產提升(大同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2020年起,大同市持續打造融合有機社區、有機旱作生產、農產品加工、農事體驗、休閑觀光于一體的“一帶六園區多基地”示范園區,樹立了標桿,示范引領作用突出。大力推廣膜下滴灌“四節兩增”優勢(節水、肥、藥、工,增產增收),集中推廣全“膜雙壟溝播+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共完成81.5萬畝,畝增產有望達200斤以上。全市重點推廣全膜雙壟溝播、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抗旱良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10余項有機旱作技術,特別是近年經過實踐摸索綜合成功了“全膜雙壟溝播+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的有機旱作高效節水技術集成模式,在農業抗旱節水高產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全市玉米、高粱良種覆蓋率達到100%,谷黍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測土配方和項目區病蟲綠色防控覆蓋率分別達92%以上和90%以上,為創建京津冀特色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帶動全市糧食生產持續高產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正在收高粱的農民(大同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強化產業融合,有機旱作農業提檔升級。今年以來,大同加大以規模化發展,促進增產增收的產業融合發展,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區面積逐年增長。同時,推廣形式也由點面示范提升為整村、整鄉、整縣發展,再到全面示范推廣規模化種植,有機旱作農業持續穩產高產。在此基礎上,該市還創建了以云州區、陽高縣、天鎮縣玉米為代表的“噸糧田”樣板區,培育出天鎮釀酒高粱、廣靈富硒小米、靈丘有機農業、渾源道地黃芪、陽高優質杏果、左云高寒苦蕎等一批特優產業,打造了綠色、低碳、有機、高效農業生產新業態,形成以雜糧為主、優勢互補、特色突出、競相發展的產業格局,走出一條具有大同特色的有機旱作農業高質量、產業提檔升級的發展之路。

玉米豐收,農民充滿喜悅(靈丘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加強品牌化營銷,創新產業賦能。近年來,大同市全力打造“大同好糧”“大同黃花”兩大區域公用品牌。“大同好糧”品牌叫響全國,被評為十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最具影響力農產品品牌”,“大同黃花”被評為全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冰鮮黃花遠銷加拿大,打開了高端黃花產品銷往國外市場的大門;云州區鮮食玉米遠銷香港,農民畝增收1600元。連續舉辦了十屆“中國大同車河國際有機農業論壇”,持續叫響有機農業品牌。天鎮縣通航糧貿有限公司打造國際有機雜糧基地6200余畝,采用綠色高效技術模式,開展標準化生產,減少土壤重金屬、農殘、過氧化值超標,紅蕓豆、谷子等9個雜糧產品通過歐洲EOS、美國NOP國際有機認證,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馬靜波 宋佳燁)

編輯:溫雅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