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3月27日消息(記者馮麗)“在上海,只要你有想法、肯實干,‘面包牛奶都會有的’。”一位民營企業代表接受采訪時笑著說。
上海打造全球開放生態“朋友圈”(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正值春日,黃浦江畔白玉蘭花開正盛。近日,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再度迎來全球目光。大會上,一個由全球龍頭企業、國際資本和頂尖人才組成的“高能級朋友圈”格外亮眼。從特斯拉超級工廠到吉利研發中心,從人工智能“模速空間”到衛星互聯網產業集群,上海為何能成為中外企業布局未來的“必選項”?
“上下樓就是上下游,鄰居就是合伙人”
“在上海,上下樓就是上下游,鄰居就是合伙人。”這是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上被反復提及的一句話。這句話的背后,是上海為科技創新打造的“熱帶雨林式”生態。
上海徐匯“模速空間”的崛起,正是這一生態的縮影。作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模速空間”不僅提供6萬平方米的產業載體,更構建了算力調度、開放數據、金融服務等五大平臺。短短1年多的時間,100余家大模型企業在此扎根,帶動周邊200多家AI企業形成“創新矩陣”。一批年輕的AI創業者在這里用代碼奮力書寫未來。
小朋友在徐匯西岸駐足看機器人表演(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而在浦東新區的“模力社區”內,你可以看到100臺異構人形機器人正在同時訓練的場景,這就是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模力社區”依托張江人形機器人產業基礎,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提供“大腦”和“小腦”。正如御風未來創始人謝陵所說:“張江的創新磁場,讓我們能快速找到合作伙伴,看到科技落地的可能性。”
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是上海的另一張王牌。上海日前公布了21個重點產業項目,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綠色低碳等領域的“硬科技”項目占據主導。其中多個項目不僅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更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關鍵節點。
上海AI創新港(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綜合規劃處處長陳斐斐表示,2024年,上海高端裝備產業規模達1.1萬億元,并形成能源裝備、智能制造裝備、專用裝備、重大裝備4個千億級核心產業集群。
2025上海重點產業布局圖顯示,上海已形成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軟件和信息服務四大萬億級產業集群。浦東張江的芯片設計、松江九科綠洲的衛星制造、徐匯西岸的AI大模型,共同構成了一條“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完整創新鏈。
開放生態的“高能級朋友圈”
中外企業的“上海故事”,側面印證了開放生態的“上海引力”。
“上海擁有超過35萬臺電梯,是世界上存量在用電梯數量最多的城市,行業發展前景廣闊。”奧的斯全球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兼總裁朱蒂表示,奧的斯正將上海研發中心的“AI+按需維保”技術推向全球。
李書福戴AR眼鏡“脫稿”講述吉利與上海的故事(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20年的實踐證明,吉利投資上海的決策是明智而正確的,我們深切感受到上海產業基礎、投資環境、發展態勢、區域聯動與輻射能力的優越性。”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透露,未來將持續加大在上海的投入,聚焦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醇氫生態等前沿領域,助力上海打造全球領先的汽車產業創新生態集群。
全球招商伙伴計劃是上海在新時期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創新招商方式、拓寬招商渠道的重要舉措。已有40家國際知名機構企業成為了“投資上海”的優質“代言人”,成為上海鏈接世界的橋梁。今年,第一太平戴維斯等10家企業機構被授予“上海十大優秀全球招商合作伙伴”榮譽。
同時,本土與國際的“雙向奔赴”,構建了上海產業升級的飛輪。上海推出的500億級產業轉型升級基金和國資并購基金矩陣,既支持本土企業“走出去”,也吸引國際巨頭“走進來”。
讓企業家“用腳投票”
在上海,投資不僅是商業行為,更是與城市共同成長的“未來契約”。
19條特色考察線路,讓企業家“用腳投票”。從浦東張江的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到黃浦外灘的歷史建筑文創轉型;從楊浦的“楊‘數’浦新質秀帶”到長興島的海洋裝備基地,這些線路不僅是產業展示,更是生活方式的體驗。
“在徐匯西岸,我看到AI大模型與咖啡廳比鄰而居,科技與生活在這里融合了。”在徐匯濱江附近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感嘆說。
陸家嘴金融城集聚眾多外資企業(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上海不僅有政策紅利,更有讓年輕人‘挑大梁’的舞臺。”采訪中一位創業者告訴記者,他喜歡上海的開放與包容。
“吸引全球人才需要系統性解決方案,既要降低生活成本,也要強化產業吸引力。”上海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韜對人才問題有著自己的思考。他認為,上海正通過優化人才落戶政策、打造國際社區、建設產城融合示范區,構建“產業領先—人才集聚—技術突破”的正向循環。
為什么中外企業選擇持續深耕上海、投資上海?100個人可能有100種不同的答案。從“工業上樓”的智造空間到“揭榜掛帥”的全球場景,從年輕創業者的熱血到跨國巨頭的深耕,“上海引力”或許就藏在每一個為民為企的實干細節里。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