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3月23日消息(記者馮麗)“我患有‘睡眠障礙’,睡眠質量低下,已經40余年了。”從事多年法律工作的高金波,過往睡眠猶如置身缺氧的高原,常年面色憔悴、精神萎靡,患上嚴重的“睡眠障礙”,輾轉求醫,身體“故障”頻發……

與他同樣確診睡眠呼吸障礙的患者,有人在睡眠呼吸機的輔助下安然入睡,有人則在輾轉反側中等待天明。

上海某醫院急診大廳候診區(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在我國,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人飽受睡眠問題困擾。睡眠障礙疾病有90多種,包含“睡不著”“睡不醒”“睡不好”3大類,其中最為常見的有失眠癥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可與全身八大系統“藕斷絲連”,直接或間接引發一系列亞健康問題。

如何讓國人“睡個好覺”,成為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課題。記者采訪中發現,從國家衛健委在全國開設睡眠門診,到科技賦能睡眠產業,再到全社會倡導健康睡眠理念,一場關于睡眠健康管理的變革正在悄然興起。

睡眠問題凸顯,健康管理迫在眉睫

“我每天晚上都很難入睡,即使睡著了也很容易驚醒。經常出現晚上睡不實、白天昏呼呼的情況。”在上海一家金融公司工作的韓女士表示,由于工作壓力大,她長期被失眠困擾,精神狀態和工作效率都受到很大影響。

韓女士的遭遇并非個例。中國睡眠研究會近日發布的《2025年中國睡眠健康調查報告》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擾率為48.5%,且隨著年齡增長,睡眠困擾率逐漸攀升。同時,睡眠質量也不盡如人意,數據顯示,中國人平均每周僅有4.13晚能達到優質睡眠。

夜晚來臨,很多人飽受睡眠困擾(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無效睡眠’可能導致次日疲勞感累積、免疫力下降、記憶力減退、情緒波動等一系列健康問題,甚至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上海市醫學會呼吸學會睡眠學組副組長梁麗認為,睡眠與免疫是共生關系。

面對日益嚴峻的睡眠問題,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提到,到今年年底,每一個地市都能夠設置一個心理門診或是睡眠門診,向公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精神衛生服務。

上海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徐建光在第二屆“浦江之夜·睡眠和健康”研討會上指出:“睡眠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石,需全社會共同關注。”這一觀點與國家政策形成呼應。

2024年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已將“多維度可穿戴及家庭睡眠監測技術研究”等6項課題納入清單,政策與科研的雙輪驅動,為睡眠健康管理提供了頂層設計支撐。

高和在第二屆“浦江之夜·睡眠和健康”研討會上分享如何進行睡眠健康管理(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睡眠門診的推廣不僅是醫療資源的擴容,更是一場健康管理范式的革新。空軍總醫院原醫療副院長高和表示,睡眠呼吸暫停(OSA)等障礙的早期篩查與干預,可大幅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未來,睡眠門診將承擔起“健康守門人”角色,通過分級診療、數據互聯,構建從社區到三甲醫院的全鏈條服務網絡。

科技賦能睡眠,創新引領產業升級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強慢性病綜合防控,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2025年睡眠科技已形成“感知-解碼-調控”完整閉環。

睡眠呼吸障礙者在睡眠機幫助下感受“睡個好覺”(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在位于上海的一家乙十智能睡眠體驗館,各類智能睡眠產品琳瑯滿目,從睡前助眠洗護產品到睡中全模式睡眠機,再到醒后舒緩護理,全套睡眠管理方案讓科技改變睡眠不再遙遠。

“數智賦能健康管理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中國勞動學會會長,人社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楊志明在研討會上的發言,揭示了科技在睡眠領域的顛覆性力量。當前,智能手環、睡眠呼吸機、遠程診療平臺等技術正逐步打破傳統醫療的時空邊界。

在科技的推動下,我國睡眠產業迎來快速發展期。據相關機構預測,到2025年,我國睡眠產業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

“睡眠產業的發展需要科技的支撐,但更需要規范和引導。”楊志明說,“我們應該加強睡眠產品的研發和創新,同時建立健全相關標準和規范,確保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則從中醫視角為科技方案注入人文內核。他提出“晝夜平衡二元統一觀”,強調睡眠與覺醒的整體性,即“忽視晝夜節律的機械割裂,將帶來深遠的健康隱患。”而這一理念與乙十睡眠的“長命百睡”全案管理不謀而合——該方案不僅提供24小時睡眠幫扶,還首創“終身隨訪”機制,將科技的溫度融入健康管理的每個細節。

張伯禮院士表示,上海乙十睡眠通過“中國人呼吸算法”核心科技,開發了睡眠呼吸機等系列產品,為睡眠障礙患者提供了個性化管理全案。

倡導健康理念,共筑“長命百睡”夢想

睡眠問題的復雜性在于其既是生理現象,又與社會節奏、心理壓力乃至文化習慣緊密交織。破解這一難題,需要構建跨學科、跨產業的“新質睡眠生態圈”。

“睡眠質量是測量美好生活的生物計量器。”國家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解讀《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時表示,重視睡眠健康,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工作、學習、娛樂、休息都要按作息規律進行,注意起居有常,提倡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時間為7至8小時。

《黑夜的魔力》作者,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導、主任醫師孫書臣分享的病房案例令人深思:一位長期失眠的患者在結合中醫調理和睡眠機干預后,不僅睡眠質量提升,糖尿病指標也顯著改善。這印證了“睡眠是健康第一道防線”的醫學共識。

而張默聞策劃集團董事長張默聞提出的“睡眠產業雙需求論”更進一步:健康與財富的協同增長,將成為睡眠經濟爆發式發展的核心動力。

陳自立分享“長命百睡”全案服務(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睡眠占據了人類三分之一的時間,卻決定另外的三分之二。”上海乙十生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陳自立引用斯坦福大學睡眠生物規律研究所所長西野精治的話,說明新質睡眠對新質人生的重要意義。

在張伯禮院士看來,睡好子午覺,勝吃一把藥。“睡眠的最佳時間就是子午覺。”

乙十“長命百睡”理念的提出,標志著睡眠健康管理從“治已病”轉向“治未病”。這一方案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與服務創新,重新定義了睡眠效率與生命質量的關系。

正如使用乙十睡眠機后擺脫40年失眠困擾的高金波所言:“‘新質睡眠’不是追求更長的睡眠時間,而是用科學手段提升每一分鐘睡眠的價值。”

在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睡個好覺”的深層邏輯是科技對人的終極關懷。當大眾用“睡個好覺”重新丈量生命質量,用科技助力安眠,“長命百睡”不再只是美好祝愿,而是健康中國戰略在個體層面的生動實踐。

編輯:沈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