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一家醫院的醫學整形外科為應付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整形美容熱潮,開設“大學生就業整形專場”,引起關注。一些面臨擇業的大學生走進美容整形醫院,想通過改變自己的形象來為自己面試加分,近幾年成為比較普遍的現象。
無論是大學生還是別的群體,他們當然都有花錢購買醫療整形服務的權利。但問題在于,鑒于“大學生”平素留給全社會的刻板印象,以及公眾由此形成的行為預期,他們如此之早就熱衷整容,還是不免會引發種種爭議。
必須厘清的是,醫學整形手術,在最近數年已然經歷了一個平民化和“去壓力化”的過程。一方面,隨著相關技術以及整個行業的迅速成熟,此類醫療服務的價格較之以往降低不少,越來越多的人有了足夠的經濟能力去整容,這其中當然包括大學生群體;另一方面,伴隨著顏值經濟學的大行其道,“整容”幾乎不再被視作一件存在道德爭議的事情,由此更多的人得以承受更小的壓力去整形。
時至今日,對職場女性來說,整容近乎于尋常之事,之于此社會輿論也多持理解、認可之態度。然而,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女大學生身上,那么她們所獲得的回應則完全不同。之所以如此,其實也很可以理解。首先,大學生尚未經濟獨立,花父母的錢去進行整容這類的高端消費,難免會予人口實;而更重要的是,大學生如此強烈地執著于整容,無異于是迎合了職場上那種“看臉”的庸俗文化。在很多人看來,這顯然是有失格調的。
作為未來的職場新人,大學生群體一度被寄希望于帶來“改變”。但實際上,他們卻早早地屈從于職場那套異變的“潛規則”和“惡趣味”。很顯然,在普遍的就業焦慮情緒的影響下,大學生們身上的實用主義取向,已經取代了原本的懷疑精神與理想情懷。正所謂“適者生存”,畢業生們急切地增加各種求職籌碼,實在是人之常情。從這個角度說,如今大學生整容熱,與此前備受爭議的“考證熱”,其核心邏輯并沒什么差別。
包括“整容”在內,大學生的類似行為,只是對職場固有偏好和游戲規則的一種吸收與反饋。如果說,過去大學校園尚且能夠消解和淡化一部分“職場外溢效應”,那么時至今日,其更多只是將這種“效應”轉化和放大而已。大學生們,沒能理所當然地成為未來職場的潛在變革力量,而是過早地以“準職場人”的身份自我要求、自我形塑,這多多少少令人遺憾。可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應該承認,大學生也有追求美的權利,也有和所有成年人一樣的“身體支配權”。(蔣璟璟)
編輯:
林馥榆
關鍵詞:
大學生;整容;求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