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10月24日消息(記者林馥榆)作為“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參演劇目,10月24日至10月25日,現代昆劇《眷江城》在上戲實驗劇院正式開演,該劇由江蘇省演藝集團出品,江蘇省昆劇院創排演出,是近三十年來中國昆曲藝術舞臺上展現的第一部現實主義題材原創劇目。
本劇講述了疫情暴發后,鼓樓醫院的一位醫生瞞著母親,偷偷報名參加了第一批援鄂醫療隊,然而身在疫區的母親也瞞著兒子,為醫院做飯送餐等一系列令人動容的抗疫故事。
塑造有血有肉的抗疫英雄群像
基于昆曲藝術細膩典雅的審美特色與舞臺藝術的特殊性,昆劇《眷江城》并沒有從宏大的敘事入手,而是講述了以援鄂的醫生劉益朋、記者丁玲、貨車司機阿昌、武漢的劉益朋母親、患者小喬、外賣小哥趙順與老鄉雞店長李玉虎為代表的普通民眾的抗疫故事。
《眷江城》所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個真實而鮮活的抗疫事跡,也是一個個普通人在危難之際,勇敢地站出來,超越自我攜手抵御災難的救贖與升華,還是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舍小我,為家國”的英雄情懷,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以人民為中心”精神的具象化創作。
創新表達成就古韻新篇
作為一門已經傳承了六百余年的劇種,昆曲藝術具有著程式化和古典化的特征。使用傳統表演程式與念白,會與時代違和;采用普通話念白改掉昆曲唱腔,會與藝術本體違和。如何消除違和感是創作中遇到的最大問題。作為昆曲藝術近三十年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現實題材作品,《眷江城》并沒有可供參考和借鑒的成功先例。
經過一番探索,主創與主演們達成了共識:遵循昆曲本體的審美意識,通過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舞臺呈現,消除舞臺上的違和感。在唱腔的選擇上,《眷江城》依舊選擇了傳統的曲牌體,嚴格遵循著格律,按律譜曲,依字行腔。念白采用中州韻為基礎,咬字發音遵循四聲陰陽的規律,但是在節奏上進行了較大的調整,更加接近于日常說話的方式。在表演上,演員們從零開始,自己設計兼具程式化與象形化特征的身段表演。“我們演員腳下走的是傳統一些的臺步,但手上的動作就是更加時代化的具象。”對于《眷江城》的全體主創主演來說,“腳下是傳統,手上是時代”不僅僅是形體語言的編排,更像是一種象征:以傳統為基礎,在古典的土壤中發出時代的枝干。
集結強大陣容為時代畫像
《眷江城》主創主演陣容強大,由江蘇文學創作院院長羅周執筆,著名導演韓劍英執導,著名笛師遲凌云設計唱腔,音樂家吳小平作曲,劉海峰擔任舞美設計,藍玲擔任造型及服裝設計,郭云峰擔任燈光設計,陳輝東配器。優秀青年演員施夏明、徐思佳、趙于濤、錢偉、孫伊君、周鑫、孫晶、楊陽等聯袂主演,并特邀昆山當代昆劇院優秀青年旦角演員由騰騰飾演女主角。
“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應當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是江蘇省昆的使命。我們的專業技能,使我們不能像醫護人員那樣,奮戰在抗疫最前線,治病救人。但我們有責任以藝術的方式,轉述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跡,記錄下人們為了抗擊疫情付出的努力和讓我們銘記于心的感動。”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副院長、本劇主演施夏明表示,以藝術的方式,記錄抗疫事跡,為抗疫工作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是當初創排《眷江城》一劇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