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7月16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唐奇云)隨著上海城市建設的發展,一些始建于上世紀初,已走過百年歷史的老舊社區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綜合性陳舊”,客觀上已不能夠有效滿足居民的實際生活需要。如何使這些老舊社區通過微更新煥發新的生機?適應新的社會發展需要?
“微更新”后的“江陰—順天村”街區成為網紅打卡地(央廣網記者唐奇云 攝)
7月14日,首場“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專題系列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舉行,黃浦區委書記杲云介紹,黃浦堅持將舊區改造作為最大的民生和最大的發展,新世紀以來,已通過舊改征收受益的居民累計超過17萬戶。
“從2017年開始,全區舊改簽約總量從原來5280多戶到2018年7260戶、再到去年我們提高到1.2萬戶,另外今年我們啟動寶興里舊改,這個舊改基地我們用了122天完成了居民100%簽約,創下近年來全市大體量舊改項目居民簽約完成時間的新紀錄。”談及這一記錄的刷新,杲云將其歸功于黨建引領,“我們首創了用‘黨建聯席會議+臨時黨支部’這樣一個黨建工作組織架構,強化共建、共商、資源整合,凝聚起強大的舊改征收的合力。”
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藝術大師帶領順天村居民留下社區特色涂鴉(央廣網記者唐奇云 攝)
另一方面,黃浦因地制宜開展社區“微更新”探索,在老城廂因地制宜建設“小、靈、活”的嵌入式生活服務設施,解決群眾“淋浴難”“燒飯難”“晾曬難”這些實際困難;在石庫門里面我們還見縫插針建設了“綠色書屋”“共享客廳”;堅持“品質提升”和“豐富內涵”兼顧并重,推進“江陰—順天村”等街區整體改造,形成“最美院落”“最美街區”。
以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江陰路72號為例,這個635平米的老式弄堂住了26戶人家,其中80%以上是老年人。在以前,天臺雜物胡亂堆放、多家住戶共用一個馬桶是常態,去年2月,街道決定對這個上世紀的老弄堂進行“微更新”。現如今,公用衛生間里有了全新的淋浴房和馬桶間,亂搭亂堆的庭院和天臺清理成了神清氣爽的小花園,更新中還特別增設了各類無障礙設施、樓梯扶手、多功能晾衣架、自動報警裝置以及家具器物棱角包圓等舉措,為老年人提供更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讓住戶從切實變化中感受到了城市發展的獲得感。
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江陰路72號內展示著“微更新”前后的對照(央廣網記者唐奇云 攝)
在黃浦區建管委主任高浩中看來,作為一個二元結構矛盾非常明顯的中心城區,黃浦高樓林立的同時,也不乏密集的老舊房屋。因此,改善居住條件仍然是當前包括今后一段時間,黃浦舊區居民最強烈的期盼之一。
高浩中介紹,今年黃浦區的舊改工作將體現三個聚焦:一是聚焦重點區域。黃浦成片的二級舊里主要是分布在老城廂、北京路、建國路、西藏路、金陵路等五大片區,今年從區域功能發展和群眾民生改善相統籌的角度,以組團式的謀劃、漸進式推進為策略,加快老城廂地區金陵路、西藏路沿線以及北京路西段的更新改造工作。
二是聚焦增效提速。舊改征收涉及的環節眾多,周期較長,結合寶興里的項目探索和經驗總結,深入梳理了征收過程中的各個法定環節,按照“能細則細、能早則早”的工作思路,對舊改征收的操作流程整合歸納為三大階段17個節點34個子項,極大提升了項目的推進效率。
三是聚焦資源整合。今年黃浦將繼續充分發揮地產集團政企合作的優勢,同時想方設法加大區級財力的投入力度,按照“一地一策”的總體框架,激活社會毛地,形成政企合作、政府投資、社會投資三駕馬車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
轉載申請事宜以及報告非法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010-56807194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