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病毒的29種蛋白質 (央廣網發 上海蛋白質設施提供)
  央廣網上海6月17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何靜)當前,新冠疫情已成為世界性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為了增強我國快速應對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上海)設施(蛋白質設施)建立了我國自己的蛋白質庫。所有新冠病毒編碼的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的構建已經全部完成,由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蛋白質庫進行存儲和分發,6月17日起面向全球開放并提供服務,以實現蛋白質資源的快速共享,助力新冠肺炎病毒的防治研究。
  蛋白質庫一期以蛋白質表達質粒庫為主,提供蛋白質表達質粒的存儲和寄送服務。新冠肺炎病毒的基因組不到3萬個堿基,能夠轉錄29種蛋白質,有16種非結構蛋白(NSPs)、4種結構蛋白和9種輔助蛋白。其中,非結構蛋白中NSP7、NSP8和NSP12形成RNA依賴的RNA聚合酶復合物,在病毒的復制和轉錄周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NSP5是3C蛋白水解酶,可以使大多數其他NSP蛋白質從蛋白鏈上解放出來,被認為是抗新冠肺炎病毒藥物研究的重要靶點;4種結構蛋白S,E,M和N形成冠狀病毒外層,保護內部的RNA,刺突蛋白S可以幫助病毒入侵細胞。針對這29種蛋白質的研究對致病機理解析、疫苗研發、試劑檢測及抗體和藥物的研發都至關重要。
  經饒子和院士等科學家們實驗室的質粒捐贈和支持,所有新冠病毒編碼的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的構建已經全部完成,面向全球開放并提供服務。
  蛋白質設施是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集成了具有不同空間和時間分辨率的儀器和設備,擁有自動化蛋白質制備系統、蛋白質結構與動態分析系統、蛋白質核磁共振分析系統、冷凍電鏡分析系統、蛋白質修飾與相互作用分析系統、分子影像系統和數據庫與計算分析系統等九個研究系統。蛋白質設施將全力推進基于張江實驗室大設施群的新技術突破,整合型結構生物學,以及蛋白質從頭設計和應用,在不斷創新中實現跨越和發展。同時,蛋白質設施將聚焦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充分發揮大科學設施平臺效能,全面支撐我國蛋白質科學研究工作,為科學家們帶來更多實用好用的技術,引領蛋白質科學研究新技術發展,并聚集培養蛋白質科學研究的尖端人才,建立國際一流的蛋白質科學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