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市影院178家,銀幕659塊,上海出品電影票房4億元
■2016年,全市影院253家,銀幕1416塊,上海出品電影票房近40億元
今天,上海再次開啟光影之旅——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式啟幕。
上海國際電影節從意氣風發的“少年”成長為活力四射的“青年”,也被業內譽為全球成長最快的國際電影節。從2012年到201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見證了中國電影的黃金時期,也讓作為中國電影搖籃的上海電影重新煥發“容光”。
完善上海電影現代影視工業體系
五年來,上海國際電影節釋放文化推廣、產業集聚和經濟帶動功能,給上海電影產業帶來的影響尤為顯著。
每年電影節期間,一大批電影項目、產品在上海簽約,具有多元主體身份的影視公司,紛紛在上海部署發展計劃、展開戰略合作。上海文化合作發展的碼頭、創作創新的源頭效應顯現。
2014年上海電影節期間,環上大國際影視園區呼之欲出。兩年后,中國影視旗艦博納影業宣布入駐。加上之前入駐的銀潤傳媒、麒麟影業、亞洲傳媒、奧飛影業、翡翠東方、飛馬影業等,落戶機構已具規模,同時還吸引了馬爾科姆、巖井俊二、賈樟柯等著名電影人以及一批青年新銳導演入駐。
阿里影業、騰訊影業、合一影業等70多家優質企業落戶上海。企業集聚了更多影視從業人員,更提升了上海在制片、發行、放映與后期制作的產業能級,推動上海建設成為電影企業集聚、產業鏈完整、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產業重鎮。2011年,上海僅有64家影視文化公司,2015年,上海市電影制片公司已達到193家。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表示,上海國際電影節帶給上海電影產業的積極影響,效果顯著。
上海主管部門及時盤點、梳理電影節留下的項目與資源,為其配套相關政策環境,進一步完善上海現代影視工業體系。2014年10月,上海頒布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廣局、市教委等9部委聯合制訂的《關于促進上海電影發展的若干政策》,七項政策扣住制約上海電影發展的瓶頸問題,為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2017年,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落實有關電影政策,實現市、區兩級聯動,共同促進電影產業發展。其中,與普陀區合辦互聯網電影系列活動;成龍動作電影周今年首次落戶浦東新區;與靜安區合辦的亞洲新人獎則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重要評選活動。
更多元的市場主體和更優化的電影政策外,還需要支撐體系完整的電影產業鏈。2014年,上海電影節依托上海金融及法律環境的優勢,通過“完片擔保——影視金融產品本土探索”論壇和《如果還能遇見你》《雙重記憶》兩個項目簽署完片擔保合約,首度試水“完片擔保”模式在中國本土化運作的可能性。2015年1月,FFI完片擔保公司在自貿區落戶。
2015年,符合國際最高聲音制作標準的立鼎影視后期制作中心,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宣布運營。這標志著中國可以與好萊塢一流技術人才直接對接,開創了中國電影后期制作的新格局。
推動上海電影人才培養多點開花
一條完整的電影產業鏈,人才是重中之重。
2015年電影節期間,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第一時間發布首期四個專業培養情況。上海科技大學與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編劇培訓項目啟動,把好萊塢成熟的商業類型片工業流程帶入中國,加快發掘、培養和儲備高端編劇人才。
2015年,電影節舉辦“2015年中外影視譯制合作高級研修班”項目,推動在上海建立“中外影視譯制基地”,讓更多優秀的電影作品能夠借助國際化網絡協作平臺和本地化人才培養機制,突破語言瓶頸,走向世界。如今,這個步入第三個年頭的高級研修班,為中國的影視業騰飛儲備了更多專業人才。
此外,為了鼓勵更多藝術家在上海創作,上海推出了系列名家工作室落戶的舉措。2016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期間,王麗萍影視工作室、洪金寶電影工作室先后正式揭牌。同一年,兩位著名導演在上海電影人才教育上先后發聲:賈樟柯宣布擔任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將開發國際化、新型的電影教育體系;陳凱歌以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院長的身份表示,將逐步建成覆蓋“電影全產業鏈”的專業建制。
多年來,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致力于向業界輸送新鮮血液,并提供項目創投(孵化)、亞洲新人獎等階梯式扶植機制,不僅成為中國電影產業的有效孵化器,也成為世界發現華語電影新人的重要平臺。
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主任、上海國際影視節有限公司總經理傅文霞說:“2014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明確了‘亞洲、華語、新人’的定位。這幾年,這個定位也越來越清晰。作為文化交流的平臺,上海電影節為華語電影輸送新人。今年,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除創投主體活動外,還新增了創投訓練營活動,也為有志于電影夢想的青年影視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培訓平臺。”
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亞洲新人獎”曾鼓勵了亞洲地區一大批電影新人,許多年輕的導演從“新人獎”被世界和業界認識,并走向更大的成功,如中國大陸的寧浩、萬馬才旦、高群書,中國臺灣地區的林書宇,伊朗的葉塔潘那、印尼的巴瓦尼等。這種推新機制也大大“惠澤”了上海的本土電影人。在石川看來,上海電影節不會特意“傾斜”上海電影人,但上海本地電影人的機會肯定大大增加。“創投孵化平臺特別好,很多一無所有的年輕人拿著劇本大綱過來,如果足夠幸運,項目在創投環節入圍,就很可能有很多片商跟上來。”以2010年入圍創投板塊的《白日焰火》為例,該片在2014年柏林電影節獲獎。未來,這個板塊或將走出在世界影史發光發彩的上海本土電影人。
澆灌上海電影種子漸成大樹
一組數據記錄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五年來的成長“軌跡”:2012年電影節期間,上海28家影院展映303部中外影片,851場次的觀影人次達30萬。到了2016年,上海48家影院展映近600部影片,展映場次近1300場,觀影人次近35萬,超過釜山電影節,僅次于同為A類國際電影節的柏林國際電影節,展商數則僅次于戛納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位列第三。2015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票房近1800萬元,成為全球票房最高的電影節。2016年展映票房總額突破2000萬元,再創歷史新高。
石川表示:“五年來,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影院從中心城區輻射至市轄區,更多的市民參與到了這一場電影盛宴中。觀眾也在每一年的觀影中逐漸提高文化口味,這將反過來刺激和促進中國電影和上海本土電影的創作品位。”
這五年間,上海電影也取得驚人增長:2012年,全市電影院178家,共計659塊銀幕,130700個座位,上海出品電影票房全年完成片28部,票房僅4億元;2016年,全市影院達到253家,銀幕數1416塊,座位數211925個,出品完成片數量達64部,總票房近40億元。“中國電影市場蓬勃發展,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之一。而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源地,選擇上海,我有充分的理由。”2013年,國際影壇炙手可熱的導演湯姆·霍伯擔任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時如是說。
上海也不負這些國際知名影人的期望。上影集團總裁、董事長任仲倫表示:“電影是最有影響力和國際范的元素,在上海具有歷史根源的電影,應該成為城市文化發展的新標桿。”就在2016年,“上海電影”完成上市。2017年,上影集團第七次獲得“全國文化企業30強”稱號。上海出品的電影《盜墓筆記》票房超過10億元,創造上海電影票房新紀錄。根據經典電影《鐵道游擊隊》改編的《鐵道飛虎》票房達到7億元。今年暑期,《城市之光》《鮫珠傳》和動畫電影《大耳朵圖圖》《阿凡提》等上海出品影片也將陸續上映,上海電影呈現出勃勃生機。
“上海國際電影節20屆了,20屆的關鍵詞是活力。電影,一直是深埋在上海這座城市文化記憶中的種子。上海國際電影節面向世界為中國電影做好服務的同時,更潛移默化地澆灌著上海電影的種子,護它長成風華正茂的大樹。”傅文霞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