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漆木門、朱紅窗欞、清水外墻、“熊貓眼”瓦當……備受矚目的中共一大會址近日完成修繕,將于“七一”前對外開放。歷經5個月精心修繕,這幢百年石庫門建筑既“修舊如舊”,又容光煥發,引得市民游客紛紛打卡合影。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紅色基因滲透在這座繁華都市的血脈深處。2016年全面啟動的“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在建黨百年之際,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不僅摸清了“紅色家底”,也讓一大批革命舊址修繕開放,一大批展覽展陳功能提升。上海“紅色文化”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黨的誕生地”更已成為上海最鮮亮的一張名片。

  摸清紅色家底,聚焦“一館五址”

  “我市要加強對人民烈士陵園等紅色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如果由你來負責此事,你會怎么做?”

  這是2021年上海公務員面試的一道模擬題,從中不難讀出這座城市的治理者對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的孜孜以求。這是上海與生俱來的使命與擔當。

  作為見證中國共產黨誕生和成長的城市、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紅色資源遍布上海各處。它們凝固著歷史,更承載著精神。據統計,全市現存各類紅色資源600多處,包括舊址、遺址近500處,紀念設施100多處。其中,1921年至1933年中國共產黨早期在上海斗爭的革命史跡,是最重要也是最有特點的文物資源。如中共一大會址、中共二大會址、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等等。

  近年來,上海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為原則,在摸清家底的同時,重點推進“一館五址”的保護利用。

  “一館”就是中共一大紀念館。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大項目之一,中共一大紀念館于2019年8月31日開工,在市委書記李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指揮協調下,緊鑼密鼓地推進工程建設、布展設計等一系列工作,預計將于今年5月起試運行,7月1日前正式開館。

  建成后的中共一大紀念館,由中共一大會址、宣誓大廳、新建展館等部分組成。其中,新建展館總建筑面積約9600平方米,基本陳列展廳建筑面積約3700平方米,較此前近1000平方米的老展廳有大幅提升。展廳將布置“偉大的開端——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陳列”展覽,綜合采用文物、圖片、視頻、油畫雕塑、實景還原、多媒體聲像等展示手段,生動展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歷程,聚焦建黨初期在上海的革命實踐,各類展品逾千件,實物600余件。

  “五址”中,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1928-1931年)分別于去年7月1日和10月1日完成文物修繕和臨展布置;中共中央軍委機關舊址于2019年底完成文物修繕;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閱文處)舊址、中共中央特科機關舊址目前正在進行修繕收尾和展陳策劃布置。

  強化保護修繕,推動立法保障

  楊浦區國福路51號,一棟正面呈“凸”字形的獨立小樓,曾是《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翻譯者陳望道1956年到1977年在復旦大學的寓所,如今已成為《共產黨宣言》展示館,并作為復旦大學校史館專題館對外試運行。

  陳望道舊居的保護和修繕,也是“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的成果之一。近年來,類似成果層出不窮,據統計,僅過去3年,滬上就先后修繕了茂名路毛澤東舊居、張聞天故居、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團中央機關舊址、宋慶齡故居、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等15處重要革命史跡。其中有多處原為居民住宅或單位辦公用途,經多方努力騰遷,最終復建成為面向公眾的紅色場館。

  比如,去年10月開放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為原先居住的10戶居民和2家單位進行了房屋置換,房子騰出來后,黃浦區又邀請黨史專家開展大量史實挖掘和研究工作,完整復原了舊址的歷史風貌,并以科技化、藝術化、體驗式的主題展陳,幫助人們了解、感悟那些不平凡的故事。

  又比如虹口區黃渡路107弄,一條幽靜的弄堂里,曾居住著中國共產黨情報戰線上的無名英雄李白,也就是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的主人公。最近正在修繕的15號小樓,正是李白烈士故居紀念館。這是建館37年來最大規模的修繕和展陳更新,展品中將增添一臺市民新捐贈的、與李白同時代的發報機,李白的《烈士證》將首次展出。

  為了強化紅色資源保護的制度保障,上海還積極推動立法,《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將于今年5月表決,可望在“七一”前正式頒布實施。上海還按照“遺址樹碑、舊址掛牌”的方式,對重要紅色舊址、遺址開展樹碑掛牌工作,進一步提升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和保護力度。

  今年“七一”前夕,上海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又將出爐。在此基礎上,上海依托“學習強國”,策劃建設紅色資源宣傳教育新媒體應用平臺,預計將于今年6月前后推出1.0應用版本。

  創新“講述”方式,更加動情動心

  今年4月23日,靜安區原創出品的紅色戲劇《輔德里》將在大寧劇院首演。

  時間前推2個月,劇組組建的第一課,就是一群90后青年演員來到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學習黨史。因為《輔德里》聚焦的正是中國共產黨從“一大”到“二大”、從“建黨”到“黨建”的歷史進程,而通過“非虛構戲劇”的形式重現中共二大親歷者的故事,打造一堂“好聽好看又好懂”的文藝黨課,是這出戲劇誕生的初衷。

  近年來,上海不斷通過創新展示傳播方式,激活紅色資源,講好初心故事,讓黨史教育可見可感,深入人心。

  同樣在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很多人都體驗過“黨章廳”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科技交織的魅力。而通過“情景式黨課”、“體驗式教學”、“線上線下互動交流”,“訪談式教學”等多種組合模式,提升黨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感染力、生動性和實效性,也已成為大多數紅色場館的“標配”。

  在中共四大紀念館,“力量之源·紅色100”專欄已入駐B站、抖音等熱門短視頻平臺,通過“微劇情+小故事+短視頻”等多樣化的傳播手段,讓大家了解中共四大的召開背景、主要成果及歷史貢獻。

  在宋慶齡陵園,通過打造紅色故事資源庫,邀請線上名家誦讀,線下開展讀書分享會、紅色故事閱讀馬拉松等活動,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也更加充滿活力。

  最近,上海正在加緊編制新版《紅色文化地圖》,方便市民游客按圖索驥尋蹤上海紅色文化脈絡。市文物局革命文物處處長歐曉川透露,新版地圖將吸納最新研究成果,約收錄400處具有突出價值的紅色文化資源,除了紙質版,還將同步推出電子版,可以用手機掃碼瀏覽,為市民游客紅色之旅提供詳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