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工業化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在生態環境底線下推動“再工業化”,就需要發展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知識產業,注重發展生態工業
■對自然和資源災害,要建立完善的預警體系,提高市民防災意識,同時下決心淘汰低效落后產能,堅持源頭防控,實施負面清單管理,鎖定項目、地塊、進度和責任
央廣網上海2月7日消息 回顧2016年,上?諝赓|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5.4%,同比增加5.2個百分點;在城市運行安全方面,去年上?傮w運行平穩,集體性食品安全事故年發生數量下降到個位數……
“生態環境和城市安全事關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同時也與城市經濟安全密切相關!鄙虾I缈圃骸渡虾=洕l展底線預警與短板研究》課題報告指出,在未來階段,上海經濟發展必然將與生態環境和城市安全兩方面因素更加緊密關聯。結合經濟新常態,分析這兩條底線,可以發現上海還有一系列短板需要補上。
環境治理亦需補產業和技術短板
“到2020年,上海全市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劣V類水質水體;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0%左右;生態用地面積達到350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18%;原生生活垃圾基本實現零填埋……”
一條條清晰而明確的約束性指標依次出現在上!笆濉币巹澲,它們共同構成了上海生態環境的發展底線。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當生態環境惡化時,人均資源占有量就會降低,從而導致人均收入和社會總產出降低!闭n題組長、上海社科院創新團隊首席專家石良平表示,生態環境的惡化可能會導致生態治理成本增加,糧食減產,工業發展環境惡劣等一系列的后果,使得社會的總產出減少,經濟發展速度降低。
課題組認為,“十三五”期間,上海要守住生態環境的底線,需要在兩個層面上補短板。
從直觀的層面看,上海環境質量總體與國家標準和市民需求仍有較大差距。比如PM2.5、臭氧為代表的復合型大氣污染問題仍然嚴重,河道、水體污染問題依然普遍存在。城鄉環境差異明顯,城市生態功能不足等問題,與市民日益提高的環境要求存在差距。
“在特大城市中,污染物基數大,因此對污染的防治能力需要有更高要求!
課題組副組長湯蘊懿介紹,2015年,上海常住人口為2415萬人,能源消費總量達1.14億噸標準煤,煤炭消費約4850萬噸,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處于較高水平。
課題報告指出,從既有環境問題的角度分析,上海需要堅守環境消耗的底線,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著力推進顆粒物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金屬污染和土壤污染綜合治理,集中力量優先解決好細顆粒物、飲用水、土壤、重金屬、化學品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城市。公眾也應參與到環境保護和建設中來,市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也需要融入上海的城市精神。
而從發展的角度看,在經濟新常態下,如何尋求工業化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課題報告指出,“十三五”期間,上海通過末端治理的難度越來越大,減排空間也更加有限。更應重視結構性問題的解決,必須在調結構、轉方式等源頭防控上采取措施,加快產業升級和發展動力轉換。在生態環境底線下推動“再工業化”,就需要發展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知識產業,注重發展生態工業。
技術也正在成為環境治理的一大瓶頸。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企業使用現有的污染治理技術和治理設備,可以將排污水平降低到企業目前治理技術和設備的極限,要想進一步降低污染水平,就必須引進新的技術、購買新的設備,從而導致邊際污染治理成本的臺階性變化。對于超過現有治理極限,而又達不到新設備與技術利用的規模效應的污染排放量,企業不愿意進行投資而寧愿接受罰款。因此,上海需要通過科技創新,提升污染物治理技術,降低企業應用技術治污的成本,取得污染治理的規模效應。
“緊跟時代”補安全短板
“只有保證城市安全有序,才能讓人們放心地在其間生活工作,讓各種要素順利流動,實現上海健康穩定的發展,使其繼續作為中國重要的對外窗口,也為建設成為國際化大都市邁出重要的一步!笔计秸f。
課題報告指出,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保障上海平穩發展的關鍵不僅是開放和改革,同時還要對城市的潛在安全風險有足夠的警惕和應對措施。因此,建立和完善適應城市現實發展的城市運行安全體系已成為城市安全管理的當務之急。
上海潛在的安全風險在哪里?課題報告指出上海在未來階段存在三大領域的城市安全風險。
風險首先來自自然和資源災害。在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下,風災、雨洪、震災、地面沉降以及海平面上升引發的次生自然災害仍然是影響上海未來城市安全的重要防御對象;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資源環境不斷消耗,空氣污染、能源危機等資源供給型災害將對上海未來城市發展帶來安全隱患。
城市建設帶來的安全隱患也需要防范。比如當前上海20世紀80年代建設的大量建筑與基礎設施都面臨著老化,若不及時更新維修很容易引發其他事故災害。上海又是人口、經濟、資源高度集聚的特大城市,人口密度、建筑密度過高下的風險隱患,考驗著城市規劃和管理者的智慧。
隨著深度全球化和持續的技術變革,未來上海將面臨更加多元化的災害種類。因全球聯系不斷增強,使得上海遭遇傳染性疾病、恐怖襲擊等全球蔓延型災害的幾率提升。隨著技術進步和信息技術在生產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新型災害的危害也越來越大,如通信信息災害、網絡犯罪、新技術事故等,需要有發展的眼界和視角,才能保證城市管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可以跟上時代。
調研報告建議,對自然和資源災害,要建立完善的預警體系,提高市民防災意識,同時下決心淘汰低效落后產能,堅持源頭防控,實施負面清單管理,鎖定項目、地塊、進度和責任。
對城市建設安全隱患,一方面要提高安全日常管理標準,另一方面要加強軌道交通、消防、危險化學品等領域的安全整治,切實消除安全隱患,同時加強市民教育。
對新型城市災害,要通過城市空間規劃和設計來分散城市風險,同時管理者要切實做到了解、掌握技術,有針對性、前瞻性地針對不同的技術安全隱患制定預案。
編輯:
林馥榆
關鍵詞:
上海;生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