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有個目標,就是要打造百姓身邊的“千園之城”,讓居民們在街頭轉角就能遇見綠色、親近自然。想要實現這個目標,見縫插針地利用“邊角料”空間是必不可少的。

800多米的狹長空間建起三層公園

在上海市普陀區,這里的口袋公園就非常有特色,因為曾經是鐵路支線,所以空間非常狹窄,于是街道就建起了一個三層的社區公園綠地。

走進普陀區曹楊路的百禧公園,最大的特點就是窄。公園東西長880米,沿途有11個小區、2所學校和一些單位,周邊居民人口近3萬人。這里的狹長空間被“摞”著利用起來,一共有三層:負一層是空間開闊的展廳,可以舉辦一些活動;地面一層設置了籃球場、休閑驛站等活動場所;頂層則是錯落有致的高線步道,方便居民行走。

百禧公園所在的位置曾經是鐵路支線,后來改為了農貿綜合市場。由于市場毗鄰居民區,不少人反映噪音和環境等問題,2019年市場被關停。考慮到周圍社區密集,市民沒有可以鍛煉的地方,這塊狹長的邊角料空間就被設計成了社區公園綠地。

問天問地要空間,還得專業人員來幫忙。于是,曹楊新村街道請來了專門從事社區規劃的團隊,按需定制這塊空間。三層空間錯落分布,地面一層被抬高了1.4米,用來給負一層增加層高;頂層步道則不超過居民樓2樓的層高,以減少對周邊居民的影響。

上海某社區規劃師團隊工作人員 百禧公園設計主管 吳從寶:為了適應場地的狹長,我們的設計策略是采用類似于“長藤結瓜”的方式,來串聯南北兩個地塊。我們設計了十種左右的場景,來容納不同的居民活動。

公園邊墻怎么修 不同小區不一樣

舊市場搬走了,口袋公園建起來了。為了保障居民買菜購物的需求,街道引入企業打造了多家社區生鮮超市,分解了此前綜合農貿市場的功能。百禧公園附近有11個小區,居民人口近3萬人。對于這個狹長的公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希望進出更方便,有的則希望盡量私密,怎么讓這么多的居民都滿意呢?設計團隊想了一個辦法,征求意見,打造不同的邊墻方案。

市民萬世鳳居住在公園旁邊的小區,這個小區和公園公用的邊墻設計成了鏤空式,并定時開放一個側門,供市民穿行。

公園和社區以什么方式相連或分隔,不同的居民有不同的需求。設計團隊廣泛征求了居民們的意見,采取一個小區一個方案,于是,封閉式、鏤空式、邊門式等多元化的邊墻樣式依次誕生。

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 許春輝:我們是分小區來聽意見的。針對我們居民提出的意見、建議,一些很好的金點子,其實采納率基本在70%左右。

上海某社區規劃師團隊工作人員 百禧公園設計主管 吳從寶:這邊我們是通過一些鋼構鏤空,這個形式是最通透的,因為旁邊是開放大學,屬于公共機構。也有像這側這種水洗石墻為主的,比較私密性強的阻隔設計,這是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基礎上的方案。

百禧公園的改造與規劃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一個縮影。截至2024年底,上海擁有各類公園973座,其中口袋公園就有341座。在社區規劃師的眼中,如何利用城市的“邊角料”空間,不僅是對建筑空間的重構,更是在用創意的針腳縫補城市的褶皺。

上海某社區規劃師團隊工作人員 百禧公園設計主管 吳從寶:城市的“邊角料”有一個共性就是,它的現狀的情況是比較嘈雜的。居民對它的使用有效性、品質是有非常高的訴求。我們通過設計去回應居民需求,去把它進行一個符合城市整體性的一種協調,讓我們的城市從藍圖設計,轉化到我們這個居民友好、市民友好。我們覺得是非常有意義的。

編輯:唐奇云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