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漢觀察作物生長情況 記者 張龍 攝
走進普陀區“創新里”科創產業空間的一處辦公空間,展示廳的種植架上,嫩綠的蔬菜在LED燈光下舒展枝葉,勻速生長……沒有土壤,沒有陽光,只有傳感器輕微的嗡鳴——這是90后海歸秦楚漢創立的墨泉生物有限公司打造的“垂直農場”樣板間。
“傳統農業看天,我們看數據。”首席執行官秦楚漢笑著解釋,這位年輕的創業者,將AI技術與農業結合,讓作物在封閉空間里“風雨無阻”地生長。
突破
人造氣候環境完全可控
墨泉生物的技術,聽起來像科幻電影中的場景:通過AI算法和自研硬件調控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參數,創造一個完全可控的人造氣候環境。無論是蔬菜還是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都能實現高效、高質量的種植。
以中藥材育苗為例,傳統方式下,一畝地的產量有限,且受氣候影響較大,由此還會衍生出藥材藥效不均、污染物超標、一致性差等系列問題。而在“垂直農場”,虎杖、半夏等中藥材幼苗可以在特定光譜下生長,傳感器實時監測環境數據。秦楚漢滑動平板電腦,屏幕上就會跳出不同作物的“生長曲線”:“同樣的面積下能實現60到80倍的產量提升,且完全無農藥、無重金屬殘留。傳統種植依賴‘老法師’的經驗,我們則把經驗變成代碼。在上海也可種出云南海拔2000米地區才能生長的中藥材,而且品質更穩定。”
從廣州到西安有1600公里,超長供應鏈除了碳排放大,更有可能讓新鮮蔬果暴露在物流污染風險中。傳統作物有供應不可控、成本不可控、產量不可控等問題,但在AI加持下,這幾件事都可變得可控,“如果直接在消費端建‘垂直農場’,就可以實現本地產出本地銷售,供應鏈距離可縮短90%以上。”秦楚漢解釋道,“連鎖餐廳用我們的集裝箱種香草,中藥廠拿它培育稀缺藥材,連牧場都在定制高蛋白飼草……技術應用場景遠比想象中多樣。”
落地
從“創青春”到“創新里”
這一技術的靈感,源于秦楚漢在加拿大留學期間的創業經歷。學經濟學與計算機的他其實并沒有太多農業相關的“履歷”,只因為對植物種植感興趣。既然計算機能預測股市波動,為什么不能解碼植物生長的奧秘?他嘗試探索AI在農業中的應用,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成功開發出一套軟硬件結合的垂直農業系統。2022年,這個執念終于落地上海,他帶著團隊和技術創立了墨泉生物,垂直農業的賽道上,自此多了一位帶著碼農烙印的“新農人”。
“選擇上海,不僅因為這里是我的家鄉,更因為這里的創新氛圍。”2023年,墨泉生物在“創青春”海外人才專項賽中脫穎而出,憑借“AI+垂直農業”技術拿下全國總決賽銀獎。普陀區科委迅速拋出橄欖枝:辦公場地租金減免、政策申報綠色通道、人才評定支持……去年9月,秦楚漢帶著團隊入駐普陀“創新里”科創產業空間,作為普陀區今年重點打造的科創孵化器,背靠武寧路沿線,占據了滬寧線這一長三角地區東西向經濟大動脈的關鍵位置。這里就像是科技創業者的“成長充電站”——政府專門為潛力企業打造,既能提供從實驗室到市場的全套支持,又能把人才、資金、政策等資源“打包配送”。
“最打動我的是這里的氛圍。”秦楚漢指著窗外說,“上上下下都是創新型企業,剛和做儲能的‘鄰居’討論,是否能夠通過優化能源使用,給‘農場’省電,降低運營成本。此前,還有一家高端人參種植企業也對我們的技術表現出濃厚興趣。大家交流頻繁,合作的可能性也在無形中增加了。”
“扎根在這里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的硬件生產代工廠位于太倉,距離普陀區僅45分鐘車程。得益于國內制造業的強大實力,一些在北美難以實現的生產,在國內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完成,這也極大地加快了我們的研發迭代速度。”
展望
堅定深耕農業科技決心
盡管技術前景廣闊,但秦楚漢坦言,農業科技領域的創業并不容易。一個新技術的出現,初期成本肯定比成熟技術高出不少。“這是一個需要拿資源、時間來換取成果的行業。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慢回報’屬性讓不少資本望而卻步。”他說,“但是搞農業的人多少有些‘理想主義’吧。我們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優化,市場的接受度也會逐步提升。‘垂直農場’不會完全替代傳統農業,但能成為重要補充——中國耕地面積有限,大量作物依賴進口,而我們可以把產量不足、運輸損耗大的品種搬到城市周邊種植。”
數日前在北京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如同早春時節的一場及時雨,賦予民營企業拔節生長的助推力。對于當前的創業環境,秦楚漢依然樂觀,“座談會的召開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特別是提到要‘加大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支持力度’,相當于給我們這類技術驅動型的民營企業吃了定心丸。有了這樣的鼓勵,能讓我們更踏實地做事,也更堅定了深耕農業科技的決心”。(記者 解敏)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