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民營企業中80%以上為家族企業。最近5年里,約四分之三的家族企業正在面臨交接班。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波家族企業傳承,“企二代”群體將紛紛接手父輩公司。

相比上一代,“企二代”不再經受“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創業艱苦,卻不可避免要在復雜的商海變局中踉踉蹌蹌,在全新的外部環境中求索守業之道。

我們在上海找到幾位中小企業的二代守門人。他們全面接手父輩公司后,逐漸變成全新的自己,帶領企業邁向新的歷史周期。

博士下海賣白酒

白酒有很強的地域性、非標性。李晨楠認為,“純手工”“古法釀造”仍是許多品牌最引以為豪的

神仙大曲,上點兒年紀的上海人都知道,它是上海現存唯一白酒廠——神仙酒廠的經典之作。

三年前,60多歲的老廠長退休。獨子李晨楠成了這家老酒廠的新掌門。入職酒廠前,李晨楠剛收拾好自己的辦公用品、資料,從上海某區區委黨校辭職。這個復旦大學畢業的古漢語博士,放棄了他剛剛考上的事業單位編制,回去繼承家業。

進工廠的第一天,李晨楠去市場部報到。“也沒人教,就跟著前輩一起跑業務。”書生氣的李晨楠被一下子丟進全然陌生的市場環境。“酒也不會喝,話也不會講,甚至我當時熟悉的語言體系都跟客戶對不上。”

學著喝點酒,學會生意經。從市場部“畢業”后,李晨楠算是一只腳踏進白酒圈子。

李晨楠的辦公室在酒廠老廠房二樓一個不顯眼的位置,門上沒什么特別標識,裝修和旁邊的員工辦公室一樣。保持“親民”的樣子或許是一些“企二代”在處理新型員工關系中的慣用做法。但李晨楠的謙遜刻到骨子里。

老酒廠的核心競爭力在老工人。剛入廠時,李晨楠幾乎是全廠最年輕的一個。他逢人便求教,跟著干、跟著學。

2020年前后,老李廠長“退居二線”,李晨楠開始獨立決策。他繼續堅持高標準傳統釀造技藝,用好企業元老、工匠,神仙酒廠平穩度過新老掌門人接班,也扛過了疫情后的蕭條期。

李晨楠入行的時間,是這個行業由盛轉衰的拐點。李晨楠說,十幾年前,全國擁有白酒生產許可證的工廠約7000多家,現如今僅不到一半。根據白酒行業的產銷數據分析,自2016年起,白酒行業的總產量呈連續7年下滑趨勢。伴隨頭部名酒跑馬圈地、二線高端品牌戰況升級,像神仙酒廠這樣的區域酒企,不得不咬牙挺住。

在廠里每個崗位輪了一圈后,李晨楠似乎抓住了行業命門。“大多數產業看重生產效率。我的很多‘企二代’朋友接手公司后,第一件事就是推技改、智能生產。但白酒行業不行。”不同于紅酒、啤酒,白酒有很強的地域性、非標性。“純手工”“古法釀造”至今依然是許多品牌最引以為豪的標簽。而被列入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神仙酒傳統釀造技藝,就是神仙酒廠的法寶。

“守正才能創新,為了創新而創新、不符合行業邏輯的創新也是一種浪費。”比起一些急著想要證明自己的“企二代”,李晨楠的理念似乎更保守,卻也更穩健。

今年,李晨楠瞅準“體驗式消費”風口和產品聯名熱潮,狠狠來了一波創新。近期,神仙酒廠與上海一家冰激凌生產企業、一家化妝品企業聯名生產的白酒冰激凌、白酒面膜即將面世。

近期,整個神仙酒廠將遷至新址辦公、生產,有歷史年代感的老廠房將改造成一個集消費、體驗、研學、生產展示等功能為一體的工業文旅空間,給市民帶來沉浸式的白酒制作工藝與文化的體驗。

神仙酒廠還將招募約50人的年輕團隊,專為文旅項目、電商渠道、新媒體業務服務。“逆勢招人”背后,是老酒廠生意的底氣,也是年輕掌門人的魄力。

留學歸來做豆腐

設計新廠時,父親給陳濤上了一課——環保要求必須嚴肅對待,光污水處理設備就投入1000多萬

每天從大寧家中驅車向北20多公里來到位于寶山月浦長春村的工廠,天黑了才回家。周末偶爾單休,在家睡個懶覺、打場網球,就當是放松。30歲的陳濤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不知疲倦。

他之所以如此熱愛工作,最主要原因:廠是自己家的。1994年,陳濤的父親陳小來在上海創辦陽洋豆業,從租借廠房的豆腐小作坊起步,發展壯大為如今擁有百余名員工的現代化工廠,為多個知名生鮮電商平臺做代工。大學畢業后,陳濤回來幫忙,逐步擔任“二把手”。

從學生時代,他就明白,未來要回到上海接班。令他慶幸的是,父母沒有過早給他壓力,從小“放養式教育”。因為廠里忙,父母照顧不過來,陳濤在老師家寄住了幾年。去美國后,從選學校到選專業,父母也都尊重他的選擇。在星巴克和店員聊天練口語,剛學會游泳就加入校隊去參加比賽,跟著老師上山下海在野外考察幾個月,“勇于體驗,大膽嘗試”。

這番經歷讓他成長為一個隨性、灑脫、健談的大男孩,也讓他對接手工廠這件事沒有絲毫心理負擔。相反,他打心底里對豆制品行業充滿認同。“這個行業沒什么大起大落,始終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能把產品做好,讓大家吃得滿意,多有成就感啊!”

至于面子上過不過得去,陳濤覺得“沒必要在意那些虛的”。誰說出國留學歸來就一定要西裝革履出入CBD,待在村里盯生產、四處奔波談業務又如何?

陳濤覺得,父親的遠見和細致需要好好學習研究。2005年,陳小來退掉租賃的廠房,帶著多年積蓄與銀行貸款總共1000來萬元,在長春村建了規模化廠房,組建冷鏈物流車隊。陳濤回來的那年,父親感知到市場變化,又在村里買了塊地,籌建規格更高的生產廠房,總投資6000多萬元。

做生意都要花錢,但把錢花在哪里很關鍵。設計新廠時,父親給陳濤上了一課——環保要求必須嚴肅對待,光污水處理設備就投入1000多萬元。豆制品廠是十足的用水大戶,每天生產用水達幾百噸。“客戶來考察時都很關注污水處理問題,我們在設計時還特地留了余量,未來產量繼續擴大也不怕了。”陳濤說。

管理也是門藝術。工廠的智能化設備變多了,硬件設施升級了,工作人員的操作規范和理念也要升級。對陳濤來說,抓管理的時候如何處理和員工的關系,尤其是以“小陳總”的身份和那些叔叔伯伯輩的老員工打交道,是個大課題。

起初,陳濤把見客戶說的那套搬進工廠,但效果不佳。“比如我跟師傅們說要做異物管控,注重產品中心溫度,他們一臉懵,什么叫異物?中心溫度又是什么?”陳濤發現,品控相關的專業名詞,師傅們并不了解,但若是結合生產流程和細節講大白話,大家便能理解認同。

在陳小來創業的年代,渠道客戶都是各地的集貿市場和個體戶,而眼下是電商時代,光有性價比還不行,要能講好故事。與90后、00后互聯網人交談,陳小來有些吃力了,陳濤的回歸便是及時雨。

典型的場景是與電商客戶談業務時,他們常用到英文縮寫,這對陳濤來說再自然不過。出色的英語表達能力在與行業協會交流時也更有優勢。陽洋豆業是上海市豆制品行業協會副會長單位,經常參加協會組織的對外交流活動,與美國大豆出口協會上海辦事處也有往來。機會面前,陳濤主動請纓,在交流會上與美國代表親切交談,聊行業新趨勢和新技術的運用。聊熟之后,他還直接把兩位美國代表請到廠里,帶著他們里里外外參觀。

臨危受命接手廠

在對公司不太了解的情況下,匆忙從父親手里接過重擔。接手工廠之初,陳歆忙得腳不沾地

身穿印著微源機械公司標志的黑色T恤衫,踩著樸素的工作鞋,在14000平方米的廠房、100余臺機器中來回穿梭,轟鳴的機器、沾在手套與工作服上的機油、天花板上一刻不停旋轉著的巨大風扇,這是微源機械總經理陳歆這位“企二代”的工作日常。

陳歆,1989年末出生,本科工商管理學畢業后去了一家外企工作。從外企離職后,陳歆又攻讀了創業學的碩士,成為一家初創公司的合伙人。“當時我的夢想是在淮海路的高級寫字樓里踩著高跟鞋工作。”

然而,2021年,父親身體狀況出了問題,陳歆在對公司不太了解的情況下,匆忙從父親手里接過重擔。翻閱歷年的數據、了解公司的架構、維持公司的運營、照顧生病的父親、撐起整個家庭,接手工廠之初,陳歆忙得腳不沾地。

2022年,陳歆接手工廠一年,微源機械營業額創歷史新低。中間有幾個月由于訂單量太少,甚至出現工人集體放假的情況。工人放假、工資照發,公司財政處于虧損狀態。

財務吃緊,陳歆有了裁員的想法。“裁員名單列好了,會也開了好幾次。”但裁員計劃卻始終沒有施行。微源機械有許多十幾年的老員工,還有很多夫妻都在這兒工作,一旦裁員,帶來的可能是整個家庭的失業。“最后我沒有主動裁掉任何一個人,咬咬牙熬了過來。”

2023年,面對一款未知的設備,員工隨口說了一句“我去抖音查一下”,這讓陳歆看到新的機會。她迅速組建起“上海微源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的短視頻賬號,并以兩天一條的更新頻率上傳視頻。

“通過這個渠道,我們積累了一些優質客戶。”陳歆表示,機械加工這個行業很多老板年齡偏大,客戶的介紹更多是通過熟人介紹,“很多客戶也在尋找合適的供應商,我們做短視頻滿足了他們的需求。相當于打通了中間環節。”

隨著宣傳方向的調整,微源機械獲得一批新的優質客戶。訂單量回暖,公司財政也從虧錢貼補走到盈虧平衡。經歷了2022年的虧損、2023年打平,憧憬2024年,陳歆表示,“希望能盈利,銷售額有穩定增長。”

對自己,陳歆有“輪崗一線”的工作計劃。作為總經理,往往是部門管理人員來向陳歆匯報,缺失一些一線的聲音。從今年春節開始,陳歆陸續去各個部門輪崗,“了解每個員工最真實的訴求,詢問他們的工作經驗和遇到過的問題。”

說到父親對微源機械的影響,陳歆提到一個故事。“我爸從兩臺機床把公司一步步做大。”陳歆說,“當我們規模已經很大的時候,他還是會鉆到機床下面修機床。”當時還是初中生的陳歆目睹這一場景,哭著說,以后再也不向爸爸要零花錢了。如今從父親手中接過重擔,陳歆表示,“我會永遠迎難而上。”

記者手記

是“家事”,也是“國事”

“含著金湯匙”的年輕一代能否順利扛起“父輩的旗幟”,既是關乎企業興衰的“家事”,也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國事”。早在2019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就提出,“要支持幫助民營企業家實現事業新老交替和有序傳承”。

然而,企業二代接班人面臨的挑戰極為復雜。他們在短期內或許無法完全繼承父輩的威望、領導力、號召力,也可能囿于認知水平和管理經驗造成決策的偏差,最終可能影響企業的發展。但采訪中記者發現,在老一輩“扶上馬,送一程”的過程中,年輕的“企二代”熟稔新技術、新傳播途徑,符合現代市場對人才的需要。他們的接力,往往還會給這些傳統行業帶來創新勢能,并為推動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化智能制造升級轉型貢獻力量。

二代強,民營經濟不會“塌腰”。目前,在民營企業較集中的浙江溫州,官方培養“企二代”接班行動已經持續三年;上海不少區也通過“青商會”的形式,為不少“企二代”搭建交流平臺。年輕人,總要走上歷史舞臺。

編輯:郭振丹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