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國家文物局聯合攝制的大型系列紀錄片《尋古中國·齊魯記》,將于2025年6月30日起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22:30檔開播,央視頻全網首播。
齊魯大地是今天山東地區的別稱,因周朝在此建立了齊國和魯國而得名。迄今考古發現,6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地繁衍生息。5集紀錄片充分利用山東臨沂跋山遺址、泰安大汶口遺址、淄博臨淄齊故城、曲阜魯國故城、青島瑯琊臺遺址等發現與研究新成果,結合歷史文獻,系統梳理齊魯大地上的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以及與中原等區域的文化交流融合,并深入揭示周朝齊國如何實現富國強兵,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魯國何以贏得“周禮盡在魯矣”的贊嘆,立體呈現齊魯大地對中華文明的突出貢獻。
山東臨沂跋山遺址出土的距今約10萬年的象牙質鏟形器
山東臨沂跋山遺址的最新考古研究成果表明,近10萬年以來,齊魯大地有著連續不間斷的人類發展歷程。節目借助跋山遺址考古發現,呈現舊石器時代齊魯先民漁獵采集的生活圖景。
山東日照東海峪遺址出土的蛋殼黑陶高柄杯
龍山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年代距今約4500—3900年,是一支以黑陶為典型特征的史前文化。節目聚焦幾代考古工作者、文化學者對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及研究,通過山東日照東海峪遺址出土的蛋殼黑陶高柄杯等,展現4000多年前齊魯先民巧奪天工的智慧和社會復雜化程度。通過河南新密新砦遺址出土文物中的龍山文化因素,推演“后羿代夏”的古史記載,以及海岱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往。
山東淄博臨淄齊國故城稷下學宮遺址
作為西周最重要諸侯國之一的齊國,疆域位于今天的山東省大部分區域,存續約800年。這個最初“少五谷而人民寡”的貧弱之國,如何通過“官山海”“尊王攘夷”等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多方面變革走上成為東方大國之路?齊人是如何制鹽冶鑄的?齊桓公如何選賢任能、變法圖強,成為“春秋首霸”?齊國設置稷下學宮,被郭沫若先生評價為“是2000年以來的劃時代的一件事情”,稷下學宮怎樣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活力?節目依據考古成果一一解析。
山東曲阜望父臺墓地出土的魯國大玉璧
同樣作為周朝重要諸侯國的魯國,疆域主要在今日山東的魯南、魯中地區,是最高統治者的姬姓“宗邦”,也是周禮的忠實踐行者。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孔子,“少好禮”,一生致力于推廣“禮”“仁”“德”,成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對中華文化乃至人類社會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是什么力量推動禮在魯國生根發展?受禮樂熏陶的魯國人過著怎樣的生活?自幼習禮的孔子與制禮作樂的周公有何種繼承關系?孔子見老子以什么樣的禮節相待?孔子思想主張的核心是什么?節目逐一探尋答案。
山東曲阜魯國故城模型
節目還首次運用三維技術復原魯國故城面貌,證明該城是《周禮·考工記》的最早實踐之一;首次根據魯國故城南郊舞雩臺遺址,揭示“祭天于南郊”的禮制淵源。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瑯琊刻石
泰山是齊魯大地乃至華北東部的最高山脈,距今3000萬年左右總體輪廓基本形成,幾千年前開始與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君王封禪活動密切相關,被尊為“五岳之首”。節目溯源《史記》記載上古72帝封禪泰山的傳統,依托山東青島瑯琊臺遺址的最新考古發現與秦刻石碑,實證秦始皇數次東巡、三至齊魯,并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的歷史事件。節目還深入揭示了秦皇漢武泰山封禪活動體現的政治文化與思想理念,以及泰山見證的治國理想與精神傳承。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地處黃河下游的山東,是黃河入海的最后一站。黃河挾帶的泥沙淤積于泰山南北,產生了太行山以東的千里平原沃土,孕育了瑰麗而神奇的東方文明。節目追溯“黃河”一詞的首次正式出現,解讀“河山帶礪”這一成語背后的歷史語境與文化認同。數千年來,黃河如何在齊魯大地上書寫出一部波瀾壯闊的文明史詩?節目將帶您深入探尋。
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
《尋古中國·齊魯記》攝制組實地拍攝了跋山、大汶口、城子崖等遺址、遺跡50余處,深入山東博物館等文博單位拍攝文物100余件,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單位30余位專家學者。節目結合一個個遺址、一件件文物,講述齊魯故事,多維度生動展現齊魯大地的文化起源、發展進程和古代社會面貌,以及對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的重大貢獻。
虛擬演播室呈現的八角星紋彩陶豆
戰國樂舞陶俑動畫
《尋古中國·齊魯記》持續深化“思想+藝術+技術”融合創新,充分運用人工智能(AI)等新技術,讓遠古的白陶鬶如振翅欲飛的鳥一樣靈動“重生”,讓戰國絲綢、彩繪貝殼、戰國歌舞陶俑和內藏59件食器的戰國銅餐具等珍貴文物“活”起來。精心打造的主持人講述場,借助新技術賦能,文物超清呈現,與主持人互動,強化了具有沉浸感的視聽體驗。
6月30日起,央視網等總臺新媒體平臺,將與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同步播出《尋古中國·齊魯記》。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