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制作:劉博倫)
央廣網聊城3月22日消息(記者唐磊 劉博倫)電腦前,工作人員輕點鼠標,藍色的“河水”在屏幕上的“渠道”中緩緩流動,“河水”經過各支渠口的時間、水位、流量等信息躍然眼前;“一張圖”上,灌區渠系、各類水工建筑物、監測站點等信息一目了然……在數字化的加持下,相當于為農業生產裝上了“千里眼”和“順風耳”。
位山灌區智慧調度中心(央廣網記者劉博倫 攝)
3月22日,由山東省水利廳、聊城市人民政府主辦,聊城市水利局承辦,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協辦的2025年“世界水日”主題宣傳活動、“沿著水網看山東”主題采風活動在聊城舉行,媒體采風團第二站走入位山灌區智慧調度中心進行調研。
位山灌區地處魯西平原—山東聊城,是全國第五大、黃河第二大、山東省最大的灌區,是聊城引黃抗旱的重要基礎設施,被譽為“魯西命脈”“水城之源”。灌區始建于1958年,當年10月1日位山閘竣工通水,1962年因澇堿停灌,1970年復灌,設計灌溉面積540萬畝,占聊城總耕地面積的65%。進入新時代,位山灌區搶抓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機遇,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升,構建了工程、制度、數字、水價、宣傳“五位一體”節水體系,年均節水6000萬立方米,擴大灌溉面積10萬畝。
位山灌區智慧調度中心的數字孿生平臺(央廣網記者唐磊 攝)
采訪團參觀位山灌區智慧調度中心(央廣網記者劉博倫 攝)
走進位山灌區智慧調度中心,一張巨大的顯示屏展現在大家眼前,密密麻麻的點位和縱橫交錯的水網讓人眼花繚亂,這便是位山灌區數字孿生平臺。該平臺將位山灌區全貌以二維圖像的形式展現在大家眼前,渠道的邊界條件,如渠道水利用系數、糙率、邊坡系數等,全部納入數字孿生平臺,動態模擬預演輸配水過程,助力灌區配水從經驗決策向模型智慧精準決策轉變。
位山灌區多個點位的水樣(央廣網記者唐磊 攝)
聊城市位山灌區管理服務中心信息化科副科長梁以昌向采風團介紹,黃河是一條資源型缺水河流,沿岸對黃河水依賴性較強,“但黃河水資源不一定能夠全部滿足,更需要我們科學分配水資源,把水用在‘刀刃’上。”
如何才能將水用在“刀刃”上?梁以昌介紹,通過不斷完善數字孿生體系,建成集衛星遙感、水情、工程安全等2000余處監測站點,1100余處高清視頻監控等于一體的“天空地水工”立體感知網,實現骨干渠道工程、供用水工程的遠程監管,顯著提升了灌區供用水及工程管理能力。
當地建設位山灌區時使用的工具(央廣網記者唐磊 攝)
記者了解到,早在上世紀80年代,位山灌區便與清華大學合作,在骨干渠系開展水位遙測和配水調度開發應用。如今,依托40多年來積累的水情、工情等數據,結合共享的水文、氣象以及農情等信息,建成需水預測模型,定期對作物需水量、旱情、最優灌溉日期等進行預測,“目前我們發布了灌區范圍內的需水預測報告14期,為供水計劃制定提供了數據支撐。同時在數字孿生先行區內運用需水預測、配水調度等模型,可以智能生成方案,然后通過水動力仿真模型在孿生場景內進行方案預演,驗證方案,對方案進行動態調整,實現精準分配。”
“以往我們供水更多是憑借經驗決策管理,較為粗放,現在有了數字孿生系統,配水更加精準,初步解決了要多少水給多少水的問題。”對于數字孿生平臺的作用,聊城市位山灌區管理服務中心供水管理科副科長曹璐璐有更深的體會,她向記者介紹,除了配水更加精準,當用水戶用水量達到一定比例時,平臺還會發出預警提示,倒逼節水用水。“我們還加強了田間節水灌溉的指導,末級供水管理示范區在及時用上黃河水抗旱保豐的同時,畝均用水量減少近30立方米,畝均灌溉成本下降20—30元,同時也提高了我們的管理效率,縮短供水周期,比如今年首輪春灌的周期預計能縮短一周。”
下一步,位山灌區將按照“需求牽引、應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的要求,動態完善感知體系、優化模型體系、決策支持體系、運管操作體系,不斷提升灌區運管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推進數字孿生技術應用場景深化,讓“智慧水利”更好地服務糧食安全與鄉村振興。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