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明確指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近年來,泰安市岱岳區鉚定鄉村振興科技先行,登高望遠、奮力爭先,誓爭第一、事爭一流,大力實施“科普惠民、聚才引智、科技小院”三大工程,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走出了一條科技賦能、科協領航的鄉村振興特色路徑。岱岳區先后獲評山東省鄉村振興督查激勵縣、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等榮譽稱號。

實施“科普惠民”工程,夯實鄉村振興人才根基

聚焦鄉村振興人才培育與全民科學素質提升雙輪驅動,打造“機制+陣地+活動”三維服務體系,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一是織密科普服務網絡。配強區級工作力量,先后調整加強區科協領導班子5人,新增招考事業編4人,人員達到12人,科協工作力量進一步加強。強化經費保障,近年來省市撥付項目資金和區本級預算資金全部到位支付,確保了基層科普工作“有錢辦事、有人干事”。夯實組織基礎,印發《關于加強全區基層科協組織建設的實施意見》等,全區15個鎮街全部組建由黨委分管領導兼任主席,“三長”以及科技型企業負責人擔任常委、委員的全新科協組織,為科技、醫療、教育“組團式”科普幫扶打下堅實基礎。全區638個村(社區)全部組建科普志愿服務隊,2000多名網格員兼任科普信息員、鄉村振興指導員,將農業生產、新技術、新品種推廣等科普知識傳遞到每家每戶。二是打造科普服務矩陣。充分發揮泰安鄉村振興學院作用,落實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組建鄉村振興人才培育智庫和志愿者服務隊,采取“理論+實踐”“課堂+現場”“線上+線下”等教學模式,加強農民技術技能培訓,提升農民等群體培訓質效。與山農大、山科大等高校合作建立鄉村人才振興服務基地、創建返鄉農民工創業示范園,培育本土人才1500余人,承接省級高素質農民培訓任務和基層農技推廣培訓,培育高素質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壯大農村創新創業實用人才。2024年舉辦講座、培訓班21期,示范推廣農業新品種10個,推廣農業新型實用技術11項,培養高素質農民3000余人。三是擦亮科普服務品牌。先后組織“科普之春”等活動2300余場,參與公眾達8萬余人次,其中角峪鎮“鄉村振興 科普先行”獲評全省2024年全國科普日優秀活動,區科協獲評“2024年度全省反邪教協會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創新開展訂單式服務,邀請科普專家深入田間地頭,圍繞提升玉米單產、病蟲害防治等訂單,開展技術培訓指導。在區融媒中心開設《智匯田園》專家直播互動專欄,視頻推廣“科技小院”新品種、新技術應用成果。

實施“聚才引智”工程,激活鄉村產業發展引擎

構建“學會+企業+產業”協同創新體系,與42家國家級學會、12家省級學會建立聯系,精準幫扶50余家產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帶動產業鏈組團跨越發展。一是引智賦能助推集群成勢。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比如,聯合中國中醫藥學會,開展泰山四大名藥產業發展論證,為泰尚黃精科技有限公司創建全產業鏈三產融合新發展模式,推動泰山黃精產業聚鏈成群、提檔升級。同時,與中國檢驗檢測學會聯合申報“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項目,制定泰山黃精行業標準,《泰山黃精關鍵技術創新及產業化應用項目》榮獲2024年度山東省企業典型創新案例。二是建站聚才助推成果轉化。瞄準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農業科研資源力量統籌,組建各類專家服務工作站60余家,推動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比如,中國農業大學、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研究院在岱岳區巴富洛農業園區建設國家獼猴桃產業技術聯合創新研究中心,開展軟棗獼猴桃選育,為泰安市軟棗獼猴桃自主品種標準化生產和規模化推廣奠定了基礎。三是學會協作助推產業升級。引薦中國奶業協會、山東畜牧養殖學會為金蘭乳業公司研究創立了以常規育種技術為主,基因組選擇育種為輔的奶牛現代育種技術體系,構建起全區農牧循環新模式。泰安市畜牧獸醫學會、泰安市農技協為永樂菌業公司引入專家團隊,針對氣候、環境及菌包生產流程等方面調整種植方式方法,產品遠銷美國、澳大利亞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全區食用菌產業實現提質增效。

實施“科技小院”工程,釋放鄉村振興澎湃動能

支持科技小院扎根農村助農惠農,借助山農大人才集聚、成果豐碩的優勢,推進科技小院建設走深走實。目前全區擁有科技小院7家,數量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一是強化制度保障。著力推動科技小院標準化建設、規范化運行、可持續發展,依托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成立科技小院推進專班,出臺《科技小院建設推進辦法》《科技小院管理辦法》等制度,積極對接省、市農技協,支持引導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與山農大7個院系密切聯系,建立“政府+高校+企業(合作社)”的三方合作框架,共同打造全國一流的科技小院。二是突破產業瓶頸。深入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引導科技小院聚焦重點領域熱點、關鍵核心技術卡點,解除發展瓶頸,為全區農業產業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比如,科學論證選定小麥抗倒伏、草莓產業綠色生物防控、甘薯產業品種選育與品質提升、茶園害蟲生態調控等領域,加速技術攻關,助推農業產業“破繭成蝶”。其中,甘薯科技小院完成國家青年基金項目1項,捕食螨科技小院研究生取得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銀獎。興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依托生豬科技小院推廣“天然中藥多糖負載鋅指抗病毒蛋白緩控釋試劑”,有效抑制口蹄疫病毒、豬藍耳病病毒等常見豬病的傳播。泰山茶溪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使用生態調控技術、害蟲誘集技術,降低了茶樹病蟲害,提升了茶葉產量和品質。捕食螨科技小院采用“以蟲治蟲”“以螨治螨”綠色新技術,用于防治韭菜根蛆、火龍果根螨等農業害蟲害螨方面,保障食品安全。三是助力強村富民。推動科技小院與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深度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比如,山東岱岳小麥科技小院建立新品種培育基地200畝、農技推廣示范基地600畝、良種繁育基地1.8萬畝,惠及36個行政村、1.5萬戶農民,吸納就業60人,人均年增收1.5萬元,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泰山板栗科技小院發揮集群連片引領作用,帶動發展板栗種植戶4萬余戶,發展規模基地45萬余畝,年產板栗13.5萬噸,產值24.3億元,銷往25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連續4年全國第一。(作者關承虎系泰安市岱岳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主席)

編輯:李舜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