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濟寧10月13日消息(記者李舜)日前,“沿著黃河遇見海”(第二季)暨“千秋一河大潮闊”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梁山黃河明珠廣場。廣場的標志性建筑明珠雕塑矗立在“黃”“汶”“運”之交的東平湖畔、水滸故里,宛若一顆明珠鑲嵌在黃河與大汶河下游沖積平原上。

“梁山縣位于黃河與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文化底蘊深厚。我們黃河明珠廣場正是一座集黃河、運河、東平湖文化于一體的文化廣場,其中分為文化、法治兩個區域向大家展現。”黃河明珠廣場講解員王新宇介紹。

在黃河明珠廣場,法治區由“憲法宣誓廣場”“法治普及長廊”和“文化休閑氧吧”三個區域組成,其中幾個數字極具深意:一條長51.44米彎彎曲曲的鵝卵石小道是黃河、東平湖總體造型走向,寓為梁山河段設計防洪水位高度;一條43.72米長的東平湖造型小路,寓為新湖設計防洪運用水位高度;總長124米法治普及長廊,寓為“12·4”國家憲法日。

黃河明珠廣場(央廣網記者 李舜 攝)

在法治區對面,坐落著黃河文化展廳,展廳中整齊擺放著黃河相關的老物品、老器具。“我們展廳里共有600余件‘老物件’,件件展品呈現了治黃的發展變遷,展示黃河人治黃的艱苦歲月。”在山東黃河東平湖梁山管理局負責人的講述中,展廳內的4個石凳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它們是修筑堤壩過程保留下來的石硪。當時沒有現代化的打夯機,施工大軍們“一架石硪兩根杠,兩人扶硪八人夯;十條毛巾扎頭上,號子一打震四方”,伴隨著“嗨喲嗨喲”的聲音,地基打起來了,聲音越來越嘹亮,步調越來越統一,根基打得也越來越穩。像石凳一般的“老物件”如同一絲紐帶,正推動著黃河文化的傳承發展,梁山在黃河沿岸、東平湖畔繪就了一幅文化河湖的時代畫卷。

編輯:劉博倫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