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熱入濟”項目,一條正在建設的130公里“供熱長龍”,橫跨三市六區縣,將聊城的電廠余熱引入濟南。

在“項目深化年”的熱潮中,作為項目負責人、后勤“大班長”的高海光,推動項目從規劃立項再到建設熱土的發展變遷,實現一個又一個關鍵節點的攻堅突破。自去年8月項目正式啟動以來,他帶領項目建設者們穿越黃河天塹、筑造綠色工程,不斷刷新項目建設進度條,推動城市向著更加綠色、低碳的方向發展,讓綠色溫暖穿越山河、送入千家萬戶。

黨旗高擎,“筑”力動能轉換

長距離引入余熱,以更為清潔的新型供熱方式替代傳統鍋爐供熱方式,管網鋪設是重中之重。施工過程中,“聊熱入濟”項目涉及縣道、鄉道、高速路、鐵路、河流等110處重要點位穿越,化作工程建設的一重重“關卡”,成為高海光近20年的職業生涯中最復雜的考驗。

面對紛繁復雜的局面,高海光踐行能源集團“支部建在項目上,黨旗飄在工地上”實踐活動,在項目一線牽頭組建臨時黨支部,發揮“紅色磁場”效應,凝聚項目建設的強大合力,掀起大干、快干、實干的行動熱潮。通過設立清晰的目標和愿景,引導全體成員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共同體”的搭建,推動團隊向著共同的目標奮勇前進,實現重點工程“加速跑”。

黨旗高擎,奮斗不息。作為臨時黨支部書記,高海光帶領項目建設者們披星而出、戴月而歸,一次次勘查現場、排查問題、攻克堵點。從選址、擬初步方案,到最后確定施工方案、施工進場,他事無巨細、細致入微,每一處現場至少要跑五六次,將管線走向、施工方式等內容統統了熟于心。高海光還定期組織召開支部會議,充分發揮靠前指揮、統一協調的作用,研究各類問題的解決措施,為項目建設清障提速。身上有土、腳下有泥,成為他一心撲在項目建設的最佳佐證。

項目南線長清段是進場施工最早的標段。在前期現場勘探過程中,高海光發現管網鋪設必須穿越“石熱管線”,采取哪種方式能夠安全、順利穿過,是個棘手問題。根據專家論證的方案,他和技術團隊前后進行10余次的討論、推演,將可能的隱患提前考慮全面,最終確定下翻9米穿越的方案,并采取預制焊接和吊裝方式鋪設,為施工順利開展“保駕護航”。如今,該標段已經進入完工倒計時,將于9月15日率先實現貫通。

創新“碳”路,穿越黃河天塹

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是實施“聊熱入濟”項目的最終目的,也是高海光和全體參建者的使命重任。“一張網、一盤棋、一條心、一股勁”。劍指黃河天塹,他帶領聊熱項目團隊積極開展創新和技術攻關,累計完成30余項發明創造,取得22項發明專利證書、實用新型專利證書。憑借科技創新的強大動力,克服了開挖斷面大、施工風險高、穿越地質復雜等難題,向著工程早日達產的目標發起攻堅“沖鋒”,向著能源結構調整的方向加快轉型升級。

黃河天塹之下,如何掘出全國最長的供熱隧道?針對4.5公里穿黃隧道的關鍵節點,高海光引入重達600余噸的“鋼鐵穿山甲”——“DL507號”盾構機,一次性穿越黃河河道。為了更好適應復雜多變的地質條件,他還帶領技術團隊進行創新改造,將設備原本的土壓單模式升級為土壓和泥水雙模式,為后續施工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在看不見的河床底部,“隧月”不止、“巨龍”潛行,截至目前已掘進200余米,向著2025年10月22日的竣工目標邁進。

在高海光看來,盾構機的成功驗收只是穿黃隧道這個“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在始發階段,項目部就面臨含鈣質結核硬塑粉質黏土復雜地層,并下穿濟平干渠、黃河大堤等敏感環境,是目前穿越黃河全線獨頭掘進距離最長且地質、環境風險最復雜的盾構隧道。這對管片拼裝環節的質量及精度管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管片拼裝每偏差1秒的角度,到達接收井時,累計偏差就會達到2公分,會嚴重影響隧道的整體性能和穩定性。他迅速組織技術團隊進行緊急研討,連續數天日夜堅守在施工現場,創新研發出管片錯臺量測裝置及方法,在毫厘之間詮釋匠心。該技術實現管片錯臺量測時間減少20%、量測效率提高35%,確保管片環間錯臺20毫米以內、環內錯臺15毫米以內,在復雜環境下確保了精準度、優化施工流程、嚴控施工風險,保證了工程質量與進度。

數實融合,激活新質未來

實現“智慧化”“數字化”的服務管理,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依托濟南能源集團ERP系統,充分借助各種先進手段,高海光將“數字工地”與“智慧建造”理念貫穿項目建設全過程,大大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讓項目建設變得更智慧、安全、綠色。

對于高海光而言,每天上班、午休、下班還有睡前,打開ERP系統查看工程進度和實時監控,已經成了他雷打不動的習慣。“工程建設只爭朝夕,工程進度日新月異,只有時刻想著、看著,才能真正當好項目的后勤‘大班長’。”他是這么干的,也是這么要求項目部其他管理者的。在高海光的調度要求下,項目部每天都要將成百上千個數據上傳到ERP系統的“和工程”“安平臺”等,涵蓋立項、招標、合同簽訂、施工進度等節點內容。自項目啟動至今,已有數萬個數據入庫,讓項目管理“耳聰目明”,為項目決策提供了數據支撐。

如果說“和工程”讓進度摸得清,那么“視聯網平臺”則方便實時查看全線施工情況,讓現場看得見。為配合“視聯網平臺”使用,高海光組織項目部在全線安裝近千個高清攝像頭,同時提出輔助應用無人機實現全方位、無死角巡邏,加強了項目管理的進度跟蹤和遠程監控力度。碰上大風天氣,他便通過平臺查看防塵網的篷蓋情況;接到雷雨預報,便查看防汛準備工作落實,有效避免了違章作業的發生,提高了安全風險管控水平。

在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前進道路上,高海光和其他能源人一起,擦亮“知行合一,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底色,以一往無前的姿態爬坡過坎、滾石上山,以舍我其誰的境界再創輝煌、譜寫華章,書寫“走在前、挑大梁”的奮斗答卷。(濟南能源)

編輯:李舜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