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代表委員建言生態建設 長江經濟帶治理水環境建言生態
2015-03-05 10:08:00 來源:成都商報 說兩句 分享到: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工作時,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新要求,也必將引領形成環保工作新常態。
新常態下
重建“環保公信”
從元旦開始實施的新環保法,威力初現。年初,環保部曾點名批評了華北一些城市大氣污染防治整改落實不到位、河北定州市人民法院通報兩起涉嫌污染環境罪案件。這些讓人對環保新常態充滿新期待。
環保問題,其實是發展問題。如何平衡環保與發展的關系,如何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調整結構,如何讓環保執法“硬起來”,讓地方政府切實動起來,仍需全社會的努力。這也是新年以來,號稱“最嚴厲環保法”獲得公眾普遍贊許的原因。
新環保法今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這是努力重建“環保公信”、全面推進“環保法治”的有利契機。
3月1日,環保部新任部長陳吉寧召開媒體座談會,這是他第一次以環保部部長的身份在公眾面前亮相,也是環保部近些年首次舉辦專題性質的媒體深度懇談會,會議透露出未來環境治理的新思路與新動向。陳吉寧在提到環保“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工作時透露,將緊緊扭住改善環境質量這個核心,實施質量和總量雙管控,重點要攻克大氣、水體、土壤污染防治難關。看得出,環保部要從解決“質量”入手,重新平衡總量與質量的關系,使得環境治理成果與公眾感受相匹配,進而扭轉中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
“中國環保系統的主要矛盾,是執法偏軟,大量環保法律法規得不到遵循。”3月2日,受陳吉寧委托,環保部副部長潘岳出席新《環保法》進展情況新聞通報會時也強調,今年環保部將更加重視環境法治建設,建立微信舉報平臺,凝聚全社會的正能量。
綜合新華社、人民日報、北京青年報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環保廳副廳長
鐘勤建:
加強國家對長江流域管理的統籌協調。加大對長江上游的支持力度,建立上游生態示范區和國家森林公園。
全國政協委員、國浩律師(成都)事務所合伙人律師施杰:
建議在立法中明確,一旦城市綠化工程規劃完成,政府部門應在多久內進行投資建設,使綠化工程得到落實。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兩會期間百姓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這幾天,來自四川代表團的全國人大代表和駐川政協委員們積極建言,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出謀劃策。
要盡快出臺全國范圍的生態補償條例
水環境治理,是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環保廳副廳長鐘勤建今年兩會關注的重點。他向成都商報記者透露,通過前期的一系列調研,他將向大會提出關于加大長江經濟帶水環境治理的建議。
鐘勤建建議,加強國家對長江流域管理的統籌協調。流域的環境規劃要與發展規劃相統一,流域上中下游的保護發展應同步進行,并建立全流域監測執法一體化平臺,尤其是跨省斷面的執法,而重大項目的環評要實行會商。此外,要盡快出臺全國范圍的生態補償條例,加大對長江上游的支持力度,建立上游生態示范區和國家森林公園。
推行IC卡排污管理,是生態文明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我省的試點工作正在進行之中。“不僅針對污水廠,而是要推向所有的國控、省控重點污染企業。”目前,相關實施方案已經通過,項目已經進入公開招標階段。
今年適時啟動擴大生態紅線劃定
鐘勤建透露,生態紅線劃定也是今年環保的重點工作之一。去年,我省選擇了分別代表平原、丘陵、山區的溫江、蒲江、松潘這三個區縣做試點。今年將適時啟動擴大生態紅線劃定。“下一步可能就選一些市為單位劃定生態紅線。”鐘勤建建議,在推行過程中,希望國家生態紅線劃定的頂層設計上有統一規范。
另外,我省環保領域的PPP模式試點已經啟動。在去年12月下旬舉行的四川省“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簽約暨推介會上,有17個環保項目現場簽約,占全部簽約項目的6成以上。目前我省的PPP模式試點項目庫中,環保項目的數量是最多的,涉及污水處理廠建設、流域水污染治理、工業園區污染治理等,預計總投資僅次于交通項目。通過PPP模式,既加大政府投入,又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力爭在環境污染治理與環保產業發展的結合上闖出一條新路。
改善城市綠化配套設施建設管理
“加強城市的綠化建設是改善環境狀況的有效措施之一,老百姓對房屋的要求已不再僅僅滿足于房屋的質量,而是更加注重房屋周邊的公共配套設施,尤其是小區內及小區附近公共綠化配套設施情況。”
今年兩會,除關注司法領域的議題外,全國政協委員、國浩律師(成都)事務所合伙人律師施杰還將目光投向了生態文明建設。為改善我國城市綠化配套設施建設及維護狀況,他提出了多項建議。比如,建議在立法中明確一旦城市綠化工程規劃完成,政府部門應在多久內進行投資建設,使綠化工程得到落實;對城市綠化工程統一實行竣工驗收制度,并且明確具體負責驗收的行政主管機關;加大對開發商的監督,在土地出讓合同中要把建設配套設施和綠化公園作為土地出讓條件之一。
成都商報記者 王圣
關注生態
成都記者提問
全國人大發言人
成都商報記者韓利的提問昨搶眼 成都媒體融合初顯實力,網上網下看“成都”
昨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全國“兩會”成都報道組、成都商報記者韓利就環境治理問題向大會發言人傅瑩提問,得到了傅瑩長達6分鐘的詳細解答。參加當天新聞發布會的國內外記者達數百名,成都媒體記者得到了十分寶貴的提問機會。
為報道好今年的全國“兩會”,由成都市級各媒體組成的全國“兩會”成都報道組,深入兩會現場、捕捉熱點,及時向成都市民傳遞“兩會”聲音,同時還向全國展現了成都在“新常態,萬億級”上再出發的信心與毅力。
昨日上午11時,新聞發布會正式開始。全國“兩會”成都報道組、成都商報記者韓利坐在了第五排中間的位置,這里正對著新聞發布會的主持人,十分顯眼。每到提問環節,他都高舉起手。沒想到剛剛過了三個問題,韓利就幸運地得到了提問機會。他將百姓非常關心的環境治理保護問題,提給了發言人傅瑩。這一畫面通過央視直播迅速傳遍全國,同時也在互聯網上引起眾多網友關注。
“我們今天很幸運得到這次提問機會。能在這樣激烈的新聞競爭中得到這樣一個機會,也反映了我們成都媒體發展的成果。”韓利會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據了解,此次全國“兩會”成都報道組,采用報紙、電視、新媒體等多種手段進行多角度、全方位報道,兩會報道中頻頻出現成都記者的身影,充分反映出成都媒體的實力發展和影響力增加。
在四川代表團駐地,每天都能收到當日的《成都日報》《成都商報》《成都晚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會場和各代表團駐地,還隨處可見《每日經濟新聞》的身影。作為在全國有極大影響力的主流財經媒體,《每日經濟新聞》今年再次走入會場和各代表團駐地,通過最專業的財經視角為參會代表委員提供著新聞大餐。
這都只是成都傳媒集團兩會報道的一個縮影。聽“兩會”聲音,讀成都發展,在今年的全國“兩會”報道中,成都傳媒集團提前進行了充分準備和籌劃,特別突出“報網互動,媒體融合”,實現了對兩會報道的渠道全覆蓋。成都商報記者 祝迅
生態樣本
成都
首批生態文明
先行示范區的制度實踐
就在不久后,成都市民如果駕車行經繞城高速公路,一個全長80公里、面積約為180平方公里的環城濕地公園,將被盡收眼底。
環城生態區不過是近年來成都致力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成都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也意識到自身承擔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雙重責任:既要搞好自身生態文明建設,又要為全國各地樹立標桿,在制度上又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堅持實施“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總體戰略,成都正以實際行動努力繪就一座 “宜居城市”的綠色夢想。
構建環城綠廊
重拳整治生態環境
如今的白鷺灣生態濕地,正成為成都市民周末休閑的熱門目的地,而它只是成都市湖泊水系建設工程其中之一。
和白鷺灣生態濕地同時建成開放的,還有位于城南的錦城湖。如果從空中俯瞰,在元華路和繞城高速相交的4個角,各點綴著一片碧藍色的湖泊。4個湖泊之間其實有暗渠、水溝相連,四湖一體,構成了錦城湖。白鷺灣生態濕地、錦城湖、錦江濱河公園一期,都是這條環城生態區上的一個部分,最終它們將串聯成一個有機整體。
除了通過“城市之腎與肺”來改善大氣和水環境,成都還重拳出擊拉開了“綠水行動”。2012年推出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扣繳制度,2013年啟動黑臭河渠整治,計劃用3年時間消滅市域內所有黑臭河渠。
據成都市環保局數據統計,2013年成都市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19萬噸、2.2萬噸、5.7萬噸和9.2萬噸,同比分別下降4.26%、4.13%、6.83%和13.28%。2014年,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23天,達標天數比例61.1%。
建長期生態保護機制
立法保護城市綠肺
環城生態區是由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沿中心城區繞城高速公路兩側各500米范圍及周邊七大楔形地塊內的生態用地和建設用地所構成的控制區,總規模為187.15平方公里,其中生態用地133.11平方公里。這塊龐大的“綠地”,相當于整個中心城區面積的1/5。像成都這樣的特大中心城市,辟出這么大的綠色生態空間,并用剛性制度保護下來,在全國都是極其罕見的。
按照“把生態作為綠色的基礎設施來優先打造”的思路,2012年10月《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通過成都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審議,成都開國內針對城市特定區域規劃立法的先河,對環城生態區實行“綠線”控制。
一系列的剛性制度,讓城市周邊的這塊巨型、環狀的生態用地被保護了起來,成為了中心城區的天然綠肺。
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長期性的成都,認識到通過立法建立生態保護長期機制的重要性。截至去年底,成都已修訂完成《成都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積極推動《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立法調研,起草完成《成都市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管理辦法(草案)》和《成都市自然生態保護條例》,逐步構建成都生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
積極探索環保體制改革
加快制度創新
與此同時,成都還積極探索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從根本上解決生態文明建設中遇到的制度頑疾。
成都創新鄉鎮(街道)環保管理模式,建立大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管理格局,目前已在全市317個鄉鎮(街道)設立環保機構,并延伸到村(社區),建立健全了全市一體、標準一致的基層環境保護工作機制,填補了鄉鎮(街道)環保工作無人落實的空白。
此外,成都還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強化領導干部生態環境保護的管理責任,將大氣污染防治等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納入政績考核體系,推動建立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問責制和終身追究制。
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成都,正朝著“力爭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可復制、可推廣的成都模式”的目標砥礪前行。
成都商報記者 張舒
維護生態環境,人人都應盡份力
點贊白鷺灣、錦城湖的同時,市民說……
維護生態環境,人人都應盡份力
前日下午,市民吳秀更新了微信朋友圈,圖片中,她3歲的兒子和年邁的父母在綠意環繞的濕地中喜笑顏開。這里是白鷺灣,她配文稱:自從有了這里,不出城就能親近大自然,兒子和爺爺奶奶再也不怕沒地方玩了……
“這就是成都近些年來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極大成果”,自小生活在成都的吳秀近些年感覺到,成都對于生態越來越重視。同吳秀有一樣看法的還有成都“跑友”鄭建。作為“跑友”圈子的負責人,幾年前,他最惱火的就是尋不到最佳跑步場所,“環境好的場地都在郊區,市區內就只能跑體育場”。不過,近兩年,一個絕佳的跑步場所讓他們流連,錦城湖。“而且我知道,成都還在建設六湖八濕地中的其他項目,將來建成,環城都是生態帶”。
低碳人士王潔也一直在關注成都在生態文明方面做出的舉措。她看到,成都劃定生態紅線、嚴懲焚燒秸稈、大力防治水污染等等,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但她同時認為,維護生態環境,每個人都需要成為志愿者,人人都應盡一份力。她認為,以身作則,雖是小事,但人人為之,就為成都的生態文明建設做了大貢獻。
編輯:賈宜超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參與討論
我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