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想法
★交響樂走出殿堂搬上街玩快閃,街巷變巨大音樂廳
★順帶測試下成都人的音樂素養和文明素質
有場面
★先是鋼琴彈奏《歡樂頌》的旋律
★一群身著便服的年輕人,拿著雙簧管、長笛、圓號、小提琴、大提琴等樂器,從四面八方匯集到廣場中央、廣場周圍二樓的露臺上,奏響手中的樂器,加入到演奏中來
有效果
市民、游客或駐足欣賞,或用手中的相機、手機記錄這個驚喜時刻,后來索性加入全場大合唱
有影響
從上周五開始,一段“《歡樂頌》快閃”視頻,在網絡上熱傳,截至昨日下午,全網已經有超過1500萬次的點擊播放量
一個熱情洋溢的下午,一群年輕人拿著各種樂器,從四面八方匯聚到成都太古里的廣場上,共同奏響貝多芬譜曲的《歡樂頌》,引得市民游客上演全場大合唱。從上周五開始,一段“《歡樂頌》快閃”視頻,在網絡上熱傳,截至昨日下午,全網已經有超過1500萬次的點擊播放量。昨日,成都晚報記者從策劃本次快閃活動的成都互聯網文化協會了解到,視頻中的演奏者均來自四川愛樂樂團,他們希望通過這種年輕人喜愛的流行方式,讓交響樂、古典音樂走出殿堂,讓更多市民了解接受。
【那場面】
管弦樂走出殿堂上街玩快閃
廣場版《歡樂頌》引大合唱
視頻中,一個藍天白云、陽光明媚的下午,在太古里廣場角落里,擺放著一架黑色的鋼琴,并未引起市民游客的注意,大家都在休閑散步、購物餐飲。隨著一陣鋼琴彈奏的《歡樂頌》旋律響起,一群身著便服的年輕人,拿著雙簧管、長笛、圓號、小提琴、大提琴等樂器,從四面八方匯集到廣場中央、廣場周圍二樓的露臺上,奏響手中的樂器,加入到演奏中來。
記者在視頻中看到,原本熙熙攘攘、熱鬧的廣場人群,一下子就被熟悉的旋律吸引住,停下了腳步,慢慢向廣場中央聚攏,廣場瞬間變成了一個露天音樂廳。市民游客或駐足欣賞,或用手中的相機、手機記錄這個驚喜時刻。演奏漸入高潮,人聲伴唱加入演奏中,引得觀眾紛紛加入,上演激動人心的全場大合唱。一些市民情至深處,跟著音樂打起節拍,揮動著手中小紅旗,甚至熱淚盈眶。
音樂結束,演奏者們立刻四散開去,留下意猶未盡的市民游客久久不愿離開。一位女士趁著興致,在現場唱起了民歌,一曲作罷,另一邊,又有市民唱起了流行音樂《成都》,再次引起全場大合唱。看過視頻后,網友紛紛留言,網友“牽著一頭哞哞牛”感嘆:“這就是為什么留在成都的原因。”而網友“向班長”更是盛贊成都:“人類幸福感最強的城市”。還有身在外地的網友“Justin_Liu”表示:“想家了。”也有外地的網友“Nathan_2”表示:“愛上一座城只需要一面之緣。”
【主創說】
讓交響樂不再“孤芳自賞”
測試下成都人的音樂素養
不同于以往在音樂廳演奏,記者發現,演奏者們除了服裝的改變,演奏時雖然保留了指揮,卻沒有了樂譜,這對他們來說是一次挑戰。四川愛樂樂團副團長王小毛表示,這場快閃表演對于樂團的演奏者們來說也是一次創新與突破。快閃表演需要演員們背譜,這與他們平時的演奏有很大的區別。為此,演員們還特意花了1天的時間來背譜。參加此次快閃演出共有59位演職人員,其中包括30位管弦樂演奏者、27名合唱隊員和1名指揮,在加上開場1位鋼琴演奏。涉及樂器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長笛、雙簧管、圓號、小號等十余種樂器。
歌詞源自德國詩歌巨人席勒的名篇、貝多芬為之譜曲的《歡樂頌》,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分,包含四獨立聲部、合唱、樂團,原著長達60多分鐘。“我們特別選取了其中7分鐘,以管弦樂快閃的形式在太古里上演,傳頌出了成都人對音樂的喜愛。”
談到選擇《歡樂頌》作為快閃曲目的原由,四川愛樂樂團團長趙裕表示,“這是我們第一次嘗試快閃的表現形式,過程中有大量的創新。古典音樂過去是在封閉的音樂廳中欣賞的,如今走上街頭,又要與街頭文化有所區別,還得老百姓接受,我們的曲目選擇也是格外的考究。”考慮到太古里是一個開放的商業繁華區域,有許多外地的游客。面對這樣一批特殊的觀眾群體,除了把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充分展示,還要把傳統和現代發展、經濟發展兼容并蓄的成都展現出來,最終選擇了膾炙人口的《歡樂頌》。通過這次全新的嘗試,趙裕發現,音樂尤其是高雅音樂更應該使其貼近老百姓,深入到老百姓當中,不能閉門孤芳自賞。
【看未來】
成都不只有火鍋和大熊貓
音樂產業將成經濟增長亮點
“音樂架起與世界溝通的橋梁,音樂無國界,好的音樂能跨越國界進入人們的心靈。”趙裕談到成都正在努力打造“音樂之都”時表示,“為了配合成都音樂之都的建設,作為文化團體,責無旁貸地要把成都的音樂文化推廣出去,走向世界。”在他看來,為了更好地推廣成都的音樂文化,應該讓音樂走向老百姓,貼近老百姓。
交響樂這種殿堂式的高雅音樂形式,越來越多地被成都市民接受,除了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也與音樂形式豐富多樣發展,為大家提供更多可接受模式相關。趙裕表示,這次《歡樂頌》管弦樂快閃正是一次成功的探索與創新。近年來,四川愛樂樂團長期推出音樂零距離、市民音樂會等形式多樣,更貼近市民生活的演出形式,讓音樂為老百姓服務。
近年來,“火鍋”“大熊貓”“茶館”等名詞成為了成都城市品牌的標簽,但成都并不是“千城一面”。“在成都的經濟發展如火如荼之際,成都的文化建設也應緊跟其后,我們音樂人會以音樂來表現成都的文化。”隨著成都“音樂之都”建設的推進,不僅越來越多的音樂元素將成為成都的城市名片,而且親民的音樂文化將潤物細無聲地浸潤這座城市,每個市民都將成為成都的形象代言人,讓世界各地更多游客、創業者、投資商記住成都,愛上成都。趙裕堅信,成都的音樂產業也必將是以后的一個經濟增長亮點。
成都晚報記者 滕楊(成都互聯網文化協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