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蒜不成席!”酒菜上齊,韓允其抓起一把生蒜,利落地一一剝好,擱在自己面前。小酌一盅,吃口熱菜,咬口蒜瓣,“一日三餐,頓頓有蒜。”

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魚山街道崔口村,因蒜而興、因蒜而富,去年村民人均收入達到4.6萬元。韓允其對大蒜格外偏愛,既因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因小蒜頭拓寬了村民致富路:過去,崔口村產業弱、底子薄。后來,正是當過30多年村黨支部書記的韓允其領著大伙兒種大蒜、賣大蒜,這才脫了貧致了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在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近年來,金鄉縣持續推廣崔口村大蒜種植經驗,打好致富“金蒜盤”:實施規模化種植,著力提升大蒜品質,興建大蒜交易市場,打造形成集科技研發、保鮮貯藏、精深加工、貿易流通等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去年全縣大蒜線上線下市場交易額逾160億元,帶動蒜農戶均增收約3000元。在農業農村部印發的《關于推介2022年農業品牌創新發展典型案例的通知》中,“金鄉大蒜”榜上有名。

小蒜頭,何以成為致富大產業?近日,記者走進金鄉縣調研采訪。

大蒜新種法

種植走向規模化、機械化、智慧化

夏日,正是大蒜收獲、交易的忙碌季節。待到日頭偏西,稍感涼爽,崔口村村民趙方斌提上幾樣涼菜、一瓶白酒,出了家門,徑直向韓允其家走去。這些年,有事沒事,他總愛找韓允其嘮一嘮。

“今年收成不錯,新蒜價格也好。”趙方斌說。

“是啊,去年咱村每人分紅3萬元,今年也不會少。”韓允其說,“方斌,你家7口人,光這一項,一年收入20多萬元。這日子過得美!”

“這話不假,開上小汽車、住上大房子,全靠蒜頭子。”趙方斌扔一瓣蒜入嘴,邊嚼邊笑,“當然,這少不了您老書記的功勞。”

1978年底,韓允其當選崔口村黨支部書記。當時,個別村民在自留地零星種大蒜,引起他的注意:村里沙壤土多,適合種蒜,算下來一畝地能產3000斤。于是,在一次村民大會上,他鼓勵村民多種蒜。

哪知,不少村民聽后信心不足:“就咱這土地條件,收成向來很低,種蒜難道就能行?”

韓允其轉而引導村里黨員帶頭,趙方斌便是其中之一。他試著在自家6畝地里種上大蒜,當年畝產便達3000斤,賺了6000元。

眼見成效不錯,很多村民動了心。韓允其趁熱打鐵,采取黨員帶頭、分片包戶的形式,在全村推廣大蒜種植。

本世紀初,崔口村成立山東省金鄉縣東運集團,建冷庫、擴規模,變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為集約化規模種植;建立“企業+村集體+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村集體和村民分別以集體土地和承包土地入股,人人持股,集團公司每年拿出不低于三成的盈利用于分紅。

去年,崔口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4.6萬元。村里蓋新房、建學校、開展環境整治,村容村貌變了樣。趙方斌感慨:“靠著小蒜頭,生活變化大。”

崔口村種蒜致富的消息傳開,周邊村莊紛紛效仿。金鄉縣順勢推廣規模化種植,大蒜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截至目前,全縣常年種植大蒜70萬畝,帶動周邊區域種植大蒜超過200萬畝。

擴大規模,靠示范帶動,也靠機械“開路”。“大蒜錢,不好拿,不是跪著就是爬。”趙方斌說,“過去,種蒜是個苦力活。”

為啥這么說?趙方斌比畫著介紹:“種蒜常要貓著腰,弓著背,拿個鐵耙刨蒜溝,把蒜瓣一粒粒栽進溝里,再埋上土。一畝地要栽2萬多粒蒜瓣,長時間蹲著,腿受不了。我們要么把小馬扎綁在身上,要么不停地換姿勢,跪著、爬著向前挪。一天下來,腿關節直疼。”

如何讓農民輕松種蒜?近年來,金鄉縣聯合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發適用于大蒜耕種的機械設備,為大蒜種植和收獲環節提供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經過不斷試驗,研發的機械設備達到推廣要求。

2019年10月,金鄉縣推出大蒜機械免費播種計劃,一臺臺大蒜播種機開進村,供村民免費試用。望著這個“大塊頭”,有些村民猶豫:雖說機械免費用,可萬一種歪了,種子不就浪費了?

“大蒜播種期有半個多月,為打消群眾顧慮,前期還是黨員帶頭用。后來,大伙兒瞧著機播的苗情好,都轉變了態度,爭著用。”趙方斌說,“一臺機械每天可播種50多畝地,不僅極大地提升了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還讓種蒜變得輕松起來。”

金鄉縣副縣長趙仕福介紹,如今在金鄉縣大蒜主產區,大蒜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1.35%。

不光機械化,智能化程度也在提升。2018年底,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公布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山東省金鄉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列其中。走進產業園,大蒜覆膜機、收獲機、植保無人機和水肥一體化等先進裝備已在園區大面積推廣。田間地頭,不時可見光伏板、攝像頭、感應器等,還有黑色的風向標不停轉動。

“設備連接手機,打開手機就能查看風向、溫度、土壤濕度等指標,田間有異常也能第一時間掌握。”金鄉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服務中心主任代彥濤介紹,全縣已有10余處大蒜生產基地用上了這樣的智能設備。

品質新提升

政企研攜手,打通科技到地頭“最后一公里”

站在崔口村遠眺,田塊連片,阡陌交錯。兩個多月前,這里叉車隆隆響,一袋袋大蒜被從田間地頭運至曬場,成排堆放。

大蒜品質如何?“咔嚓”一聲,韓允其剪掉蒜須,剝開蒜皮,一顆顆蒜粒滾落掌心:蒜瓣兒飽滿,蒜頭兒圓潤。“過去可沒這么好的蒜。”韓允其回憶,村民們常年在一塊地上種大蒜,施肥打藥,地越種越薄;大蒜品種退化,品質提不上去,“客戶越來越少,蒜農們著急。”

品質怎么提?早在2014年,金鄉縣便成立了大蒜研究所(金鄉縣大蒜科技研究中心的前身),探索良種選育、土壤改良等,但效果不太理想。金鄉縣大蒜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縣科技局高級工程師馬龍傳解釋:“像育種,技術較為復雜,而我們科研力量有限。”

大蒜提質,多方參與。2017年3月,依托金鄉縣東運集團,山東省東運大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在崔口村成立,并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山東農業大學、金鄉縣大蒜科技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搭建大蒜產業創新平臺,開展政企研合作。

走進東運大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一樓展廳陳列著一排排竹籃,籃內大蒜品相不一,有的渾圓似球、有的扁中帶尖,蒜皮有紫有白。

“目前,我們共收集大蒜品種280多個。”東運大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劉世琦介紹,收集品種不易,就像“田里淘金”。太陽剛探出頭,大伙兒便出發了,日落才歸。看到品相拔尖的蒜苗,便系上紅繩,記錄葉寬、葉厚、葉長等信息,再挨家挨戶敲門,打聽是誰家的,是否愿意賣。

“經過一輪輪試種、對比實驗,科研人員選出部分優秀的‘種子選手’向蒜農推廣。”劉世琦說,“政企研攜手,我們的育種技術提升了,品種選育更見成效,目前研究中心已有4個新品種在全縣推廣。”

崔口村探路,這些年多個政企研合作項目落地金鄉縣。

“縣里在各鎮街布局建設鎮級為農服務中心,配備專業農機和農技人員,把選育的良種和試驗成功的土壤改良、栽培管理技術等推廣給當地蒜農,打通科技到地頭‘最后一公里’。”金鄉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孟新霞介紹,依托大蒜企業、合作社等主體力量,至今全縣已建立5個致力大蒜品種選育、土壤改良等的政企研合作項目,建成18處鎮級為農服務中心,實現所有鄉鎮全覆蓋。

銷路新開拓

線下建市場,線上搭平臺

7月上旬,崔口村南,省道兩側卡車排成長龍。車貨廂內碼放著一袋袋鮮蒜,待人收購。不遠處,便是金鄉縣大蒜專業批發市場,這也是縣里最早發展起來的大蒜交易市場。走進去,蒜農的叫賣聲此起彼伏。蒜商們頭頂草帽,三五成群,談價議價。

“你這蒜咋賣?”

“這個數。”蒜農伸手比畫幾下,“這蒜好得很,來點兒?”

…………

韓允其說:“6月中下旬是大蒜收獲季節。之后,全國各地的客商就來金鄉收購新鮮大蒜了。”

早些年,金鄉人賣蒜得“看人臉色”。“豐收時把大蒜編成串兒,趕幾十公里路到別處賣,被客商壓價是常事。”趙方斌說。

“把市場建在村里,贏得價格主動權。”韓允其回憶,上世紀80年代,村里爭取縣鄉支持,建起了全縣第一個大蒜專業批發市場,并將村里黨員、村民代表分成小組,到全國各地跑銷路,低價讓利吸引客戶,誠信經營留住客戶。

后來,周邊村子也向崔口村學習,建市場,跑銷路,引客商。這些年,金鄉縣建設了16處大蒜批發市場,并對來金鄉的客商出臺了補貼交通費用、全程幫辦服務等多項優惠政策。“我們從注重大蒜生產轉為生產、交易、流通并重,持續擴大金鄉大蒜影響力,推動大蒜市場發展,帶動蒜農增收。”孟新霞說,去年全縣大蒜批發市場總交易額達到150億元。

線下市場,人頭攢動。線上小店,生意火爆。在位于雞黍鎮的金鄉縣華能經貿有限公司廠房內,風扇呼呼轉著,工人們埋頭忙碌,將蒜分裝進袋,發往全國各地。

“去年,我們在線上銷售了2萬噸大蒜。”公司總經理劉國賽笑道,“今年生意更好,訂單最多時,一天能發五六萬件快遞。”

2013年7月,劉國賽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做起大蒜生意。這幾年,他把重點放在電商銷售上。“起步不太順利,那時每天盯著屏幕,銷售量始終徘徊在十幾、二十幾單。后來上了縣里組織的培訓班,聽了幾堂課,總算開了竅。”劉國賽說,他按照培訓時教的方法,主打產地直銷,突出薄利多銷,銷量很快漲了上去。

近年來,金鄉縣每年拿出10萬元財政專項資金,與電商平臺簽訂合作協議,采取多種形式,對有意向從事電商業務的大中專畢業生、復轉軍人、農民等開展培訓。同時通過與高校合作,為村里請來大學生“電商專員”,負責政策解釋、網店建設、運營維護等,培育一批電商“領頭羊”。

銷量漲了,如何把大蒜快速送到百姓餐桌?“前些年,村里沒快遞點,發貨要到城里去,成本高,時效慢。”劉國賽說,“客戶吃蒜圖個新鮮。晚發幾天,影響口感,客戶很難給好評。”

2020年8月,金鄉縣入選農業農村部發布的“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幾年下來,逐步構建起“縣物流分撥中心+鎮街物流配送站+農村物流網點”三級物流體系,鎮街快遞網點覆蓋率達到100%,暢通了大蒜出村通道。

“快遞村村通,家門口就能寄,節省了運輸成本,提升了運輸效率。客戶好評多了,回頭客也增加了。”劉國賽提高嗓門,“最近幾年,訂單量幾乎是翻倍增長!現在,我們光加工打包車間就有約200人,加上分揀、倉儲、運輸等環節,共帶動周邊近300人就業。”

借力互聯網,金鄉縣打開市場新風口。去年,全縣大蒜網絡零售額達到8億元,同比增長63.8%。跨境電商經營主體突破4000家,推動金鄉大蒜走出國門,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銷路拓寬,客戶倍增,可蒜農仍有擔憂。

“大蒜價格容易波動,有時就像坐過山車,忽上忽下。”韓允其說,“有一年,大蒜市場不景氣,價格降到1角錢一斤,有的還賣不出去,只能眼看著生芽,蒜農心疼得直掉淚。”

“為防止‘蒜賤傷農’,2015年起縣里推出‘大蒜目標價格保險’。蒜農通過參保實現風險分擔,減輕了由自然災害或市場波動等帶來的損失。”孟新霞說。

大數據助力蒜農權益保障。輕戳屏幕,劉國賽點開“凱盛農產品大數據”微信公眾號,這段時間的大蒜行情走勢圖映入眼簾。進入“語音”選項,還能耳聽金鄉縣新蒜產區的當日市場行情。

近年來,金鄉縣搭建了“中國·金鄉大蒜指數”“凱盛農產品大數據”等線上信息發布平臺,定時發布大蒜行情走勢。蒜農足不出戶,即可實時掌握全國大蒜市場信息。

“觀察走勢,預測行情,大蒜啥時賣、咋定價,線上信息平臺讓我們心里更有底。”劉國賽說,“如果蒜商壓價低就放回冷庫儲存,等價好的時候再出售。來年還能提前規劃大蒜種多少、收多少,降低市場風險。”

增值新路徑

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崔口村東,聚集了一批大蒜加工企業。進入一家公司的無菌車間,操作臺上放有幾盤大蒜,蒜瓣粘連,烏黑透亮,咬上一口,香郁軟糯。

“精選獨頭蒜,經過60至90天發酵,便可制成這樣的黑蒜。”現任崔口村黨支部書記韓金龍說,“它沒有蒜的辛辣,但保留了蒜的保健功效,身價倍增,一頭蒜能賣四五元。”

多年前,崔口村陸續成立一批大蒜加工企業,多以初加工為主,工序簡單,清理蒜桿、蒜須后,將大蒜裝入網兜,發往市場。“后來,企業數量增加,市場趨于飽和,加之各項成本逐年上升,企業利潤不斷下滑。”韓金龍說,他們決心改變思路,依托東運大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聚力發展大蒜加工新技術,不斷推出新產品,提升大蒜附加值。

幾年間,黑蒜、蒜粉、大蒜膠囊等新產品應運而生。目前,崔口村研發出深加工產品40余種,申報國家專利10項,拉長了大蒜產業鏈條。崔口村的企業紛紛轉型,做起精深加工生意。

借鑒崔口村的經驗,金鄉縣持續在提升大蒜產品附加值上求創新、尋突破。許多村子有樣學樣,不少企業負責人躍躍欲試,金鄉縣和福隆水發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雙雷便是其一。

“以前我們做蒜米初加工,附加值低。企業想轉型,但廠房有限,實驗室、車間沒地兒建。企業建在村里,招工困難,更別提引進人才了。”李雙雷說。

2009年5月,金鄉縣規劃建設金鄉經濟開發區食品產業園,園區總規劃面積43平方公里,其中國際大蒜產業園、生物技術產業園等是重要板塊。不久,李雙雷的企業在食品產業園區安了家,主打黑蒜、蒜汁生產等。“政府部門在園區給我們批了200多畝地,硬件齊全。相關事項全程幫辦,靠前服務。很快,實驗室、冷庫都建起來了。園區還出臺人才政策,幫我們招攬人才。”李雙雷說。

走進企業,李雙雷向記者展示一款黑蒜保健飲料,瓶如掌大,蒜汁稠濃。品嘗一口,一股黑蒜的味道在舌尖流淌,酸中泛著淡淡的甜。“這是我們開發的黑蒜蒜汁,產品一上市就受到市場青睞。”李雙雷說,“以前做初級農產品,毛利潤在3%至5%,如今做大蒜深加工產品,毛利潤在15%至30%。”

企業研發產品,政府政策助力。金鄉縣鼓勵大蒜加工企業創新研發,這些年陸續組織企業負責人外出調研。李雙雷跟著到過不少地方的食品加工企業參觀,一家企業把相關農產品濃縮制漿的做法讓他來了靈感,“能不能嘗試制作黑蒜保健飲料?”

調研回來后,李雙雷帶著團隊邊試驗、邊總結,試了10多款口味,最終有了現在的產品。“縣里幫我們申請貸款融資支持政策,對接科研院所技術人才,幫了我們大忙。”李雙雷感慨。

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我們將持續做優綠色優質大蒜種植業,做大大蒜特色產品加工業,做強現代農產品商貿物流業,讓金鄉大蒜產業邁向特色化、品牌化、高端化。”金鄉縣委書記鄭士民表示。

目前,金鄉縣規模以上大蒜加工企業已有128家,年加工能力達110萬噸,研發推出黑蒜制品、硒蒜膠囊、大蒜多糖等40多種深加工產品。

編輯:智陳陽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