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充分考慮地方實際,將前期實踐經驗和改革成果上升為制度安排,對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作出了系統全面的部署。《意見》明確了城市更新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和主要目標,是指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綱領性文件。

  《意見》明確了城市更新的工作范疇

  城市更新是什么?《意見》結合相關部委和城市對城市更新的理解及任務部署,從國家層面明確了城市更新的工作范疇,起到了一錘定音、統一認識的效果。

  ●《意見》是國家對城市更新工作全面、系統、整體的戰略部署。

  《意見》結合相關國家部委以及地方城市多年來豐富的城市更新實踐活動,首先從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4個層面明確了未來5年城市更新的8項主要任務。然后,進一步細分為老舊廠房、小區燃氣等老化管線管道、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口袋公園、歷史建筑等數十種城市更新對象。最后,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具體舉措,構建起有層次、有重點、有方法的城市更新框架。

  ●《意見》強烈地表達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導向。

  《意見》的主要任務以民生項目、安全項目為主,以發展項目為輔,彰顯了國家對城市更新工作的初心使命。先保安全和民生,然后促進城市的功能完善、結構優化,再催生城市發展的新動力,這個先后順序也體現了政府在城市更新中的根本立場。以《意見》涉及的城市更新項目是否具備盈利能力作為評判標準,可將項目分為公益性、經營性兩類,經統計,公益性項目占比超過2/3,印證了《意見》的“人民”導向。

  《意見》匯總了城市更新的經驗做法

  城市更新怎么做?《意見》在相關部委和城市已經積累的實踐經驗及成熟做法的基礎上,從國家層面匯總了這些經驗做法并推廣至全國。

  ●《意見》將多年積累且驗證有效的實踐經驗上升為制度安排。

  一方面,《意見》中提到的舉措大多經過國家部委的試點示范或地方政府的實踐驗證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如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完整社區建設、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老舊廠區更新改造、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五網一廊”建設、海綿城市、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等。另一方面,《意見》將這些經驗歸納在統一的城市更新框架內,更容易形成政策合力并達到更好的效果。

  ●《意見》細化了某些重點領域的具體做法,有助于破解現階段存在的突出普遍問題。

  相比而言,《意見》在老舊小區改造、商業步行街和舊商業街區、城中村改造、城市防洪和內澇治理等方面的舉措更為細致。例如,針對老舊小區改造會細化到“整治樓棟內人行走道、排風煙道、通風井道”,針對城中村改造會明確“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結合”的改造方式以及“群眾改造意愿強烈、城市資金能平衡、征收補償方案成熟”的選取標準。

  《意見》強調了城市更新的探索方向

  城市更新如何創新?《意見》從城市治理視角關注制度創新和政策完善健全,從國家層面強調了城市更新的主要探索方向。

  ●《意見》提出制度創新上的“三個建立”。

  一是建立城市更新實施機制,打通從城市體檢到專項規劃,再到片區策劃,最后到項目實施的全流程。二是建立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著眼于存量時代,重點從日常巡查、市場化手段、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使用3方面開展制度探索。三是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讓政府、市場、公眾等多元主體在項目實施運營中各司其職、合作共贏。

  ●《意見》聚焦于“地、錢、法”三類政策的完善與健全。

  用地政策以“完善”為主,提出土地混合利用、用途轉換、容積率獎勵轉移、地價計收等探索方向。資金政策主要從中央預算內投資、稅費減免等財稅手段和信貸、REITs等金融工具兩端發力,健全多元化投融資方式。法規標準以“健全”為主,在城市規劃建設運營治理和房屋管理法律法規、適用于城市更新的技術標準與科技成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探索空間。

  《意見》指明了風景園林行業的新作為

  風景園林行業在城市更新中將有何作為?《意見》基于修復城市生態系統這一主要任務,從國家層面指明了風景園林行業在城市更新中的新作為。

  ●《意見》彰顯了城市生態系統修復的底線思維。

  范圍限定在“城市”而非廣義的生態系統,需要有針對性地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方式落腳在“修復”而非新建,遵循低擾動、低沖擊的理念,以修理、調整、完善為主,以最少的人工介入保護城市生態系統。修復對象明確為受損山體、采煤沉陷區、海綿城市、濕地、黑臭水體、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受污染的建設用地、綠環綠廊綠楔綠道、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等,因此要根據具體對象“量身定制”修復方案。

  ●《意見》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迫切需求。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城市生態系統修復的目的是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高品質的公共活動與休閑游憩空間,因此要加大力度治理“差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城市。《意見》還提出“推動公園綠地開放共享”,就是要打破城市生態系統的物理邊界,將“綠的”生態空間導入百姓日常生活,讓百姓進得來、留得住,走出家門就能自然而然地步入生態之中,共享綠色生活。

編輯:安垚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