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呼和浩特4月18日消息( 記者邵玉琴 楊亞東 劉一晨)春日的暖陽灑滿大地。走進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黃河麥野谷生態旅游區的果蔬大棚內,一架架葡萄抽出綠色枝條,尚未成熟的葡萄晶瑩剔透,猶如一個個綠寶石。
種植戶徐援朝打理已經成串的葡萄(央廣網記者 邵玉琴 攝)
“大棚葡萄再過半個月就能采摘了,頭茬的葡萄每斤售價20元以上。”望著架上一串串長勢喜人的葡萄,種植戶徐援朝難掩內心的喜悅。
家住縣城的徐援朝退休后來到鄉下的生態旅游區承包了十幾個大棚,種植了葡萄、草莓、西紅柿等反季節無公害果蔬。徐援朝來鄉下種大棚的底氣源自于景區便利的交通以及各地蜂擁而至的游客。
托克托縣,地處于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大青山南麓、黃河上中游分界處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地處呼、包、鄂“金三角”開發區腹地。
黃河水奔涌千年,滋養著物產豐饒的土默川。可一直以來,由于交通不便,農民種下的農副產品賣不上好價錢。如何讓沿黃特產變成“香餑餑”“金豆豆”成了當地各級政府和百姓的共同期盼。
要想富,先修路。2013年,總投資4億元的沿黃公路開始修建,兩年后正式投入使用。據了解,該路途經覆蓋了12個行政村。從此,沿黃公路宛如黑色緞帶,蜿蜒于黃河之畔。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的重要交通干線,全長37.5公里的托克托縣沿黃公路不僅串聯起了沿途的自然風光,更成為激活當地經濟發展、推動農文旅融合的“致富路”。
黑色公路串起多彩沿黃村(央廣網發 張瑋 攝)
“以前這條路是一條黃土路,雨天一鞋泥,晴天滿身土,車輛顛簸難走。”托克托縣雙河鎮東營子村黨支部書記王煥生表示,公路的修通,不僅解決了老百姓的出行,也打通了沿黃農副產品的外銷。
近年來,托克托縣重點打造沿黃沿生態走廊建設和旅游觀光帶,發展“三紅兩綠一紫色”的特色農業,即辣椒、枸杞、胡蘿卜、綠豆、茴香和紫葡萄,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游客入園采摘葡萄(央廣網發 張瑋 攝)
托克托縣地處北緯40°,在世界公認的葡萄種植黃金緯度區內。該縣有著200多年的葡萄栽培歷史,全縣葡萄種植面積達1萬畝,擁有5200余畝鮮食葡萄種植基地。2024年,托克托縣葡萄產量約1.04萬噸,產值高達1.24億元。
托克托縣雙河鎮“一溜灣”葡萄是全國42個葡萄基地之一,被譽為“葡萄之鄉”,擁有托縣葡萄、玫瑰香等30多個品種。秋季,葡萄芳香綿延三十里。果農們將采摘下來的新鮮葡萄擺放在路邊售賣,紫色的、綠色的葡萄成了公路兩邊一道亮麗風景線。
柏油路沒修好之前,村民最心疼的就是葡萄成熟了卻賣不去。長距離運輸易導致葡萄腐爛變質,影響銷售范圍和品質。加上交通網絡不夠發達,種植戶們無法快速將葡萄送到市場,其市場競爭力弱,限制了產業發展。
油路修通后,葡萄產業成了沿黃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過去葡萄每斤才一塊多,現在來采摘的游客多了,葡萄就地‘消化’。”郝家窯村致富帶頭人郝爭平感慨地說,“之前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5000多元,現在人均創收達15000元以上。”
致富帶頭人郝爭平在自家農家院接受記者采訪(央廣網記者 邵玉琴 攝)
此外,托克托縣打造了葡萄采摘、休閑垂釣、黃河觀光等一系列的旅游項目。沿著公路,農家漁村和農家樂隨處可見。每逢周末或節假日,家家爆滿。游客們品嘗完黃河鯉魚后,走進葡萄架下采摘“一溜灣”的葡萄,感受黃河農家人的幸福生活。
依靠葡萄采摘、農家樂接待、農業觀光,休閑娛樂等項目融合,郝家窯村成了全國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樣板”“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以及內蒙古自治區“一村一品”示范村。
“依托沿黃公路,打造集觀光、采摘、度假為一體的4A級景區2個、3A級景區3個,發展農家樂60多家,年游客流量達近百萬人次。”托克托縣文化旅游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趙永光說,從一條普通的交通道路,轉變為帶動特色農業發展、促進農文旅融合的致富之路。托克托縣沿黃“四好農村路”不僅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成為托克托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鳴謝:托克托縣融媒體中心

關注精彩內容